基于风环境模拟的湘西传统村落和吊脚楼自然通风传承性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shin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湘西地区的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代表吊脚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AnsysCFX数值模拟技术探索湘西传统村落和传统吊脚楼在自然通风方面的传承价值,并对新农宅的设计和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方法等做了介绍,并对国内外研究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包括吊脚楼自然通风的文献进行了整理。
  其次,对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包括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湘西地区基本情况、湘西传统村落的分布情况和湘西传统民居包括吊脚楼的主要类型等。
  再次,对本文研究对象、简化依据、模拟边界条件、模拟流程和研究要素进行说明。
  然后,对传统村落选址、布局,传统吊脚楼的体形、空间布局、造型等要素对自然通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不同选址和布局的传统村落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得出选址和布局的自然通风策略。比较了传统吊脚楼不同平面形式、起吊形式和层数室外平均风速,得出平面形式、起吊形式和层数的自然通风策略。对层高、开间和进深、门窗和门槛、阁楼、走廊和走道等影响因素设置参照对象和理想对象,以研究空间布局和造型因素对风环境的影响。
  最后,针对传统村落和传统吊脚楼不同空间要素在新农宅自然通风方面的传承性进行了探讨,对通风策略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在新农宅自然通风方面的指导性建议。另外针对以上的研究策略,对实际案例进行了优化并提出了两种现代新农宅的设计方案,以供参考。
  本文综合利用归纳法、对比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和实地调研法,指在研究传统村落和吊脚楼的自然通风策略在新农宅自然通风上面的应用和可传承性,希望在新农村新农宅的建设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国内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重大灾害威胁居民安定生活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挑战之一。防灾绿地空间在城市中承担了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物理功能等综合功能,其防灾避难功能体现在大型城市灾害发生时,在整个城市的综合防灾体系中占据着关键地位。城市绿地承担防灾避难功能由美国幵始,日本受其影响后在城市防灾公园的研究成效突出,是国内外防灾公园建设模范。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国内便幵始意识到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难作用并重点关注了防灾绿地的建设,而关于如何完善城市防灾避难绿地体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山西位于中国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历史传承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承者。中国社会正处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转型时期,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瓦解,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尤为重要。以血缘为纽带的村落通常具有良好的社会结构,血缘作为介质,村民形成了以宗族——家庭为主的社会纽带,以血缘为基础衍生的宗族观念和邻里关系与普通村落有着很大差异。宗族是村落中最原始和本质的社会组织,与村落的空间形态具有时空耦合关系,具有独特的空间和文化特征。
  本文以山西省原平市中阳乡大阳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从
在中国经济与工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城市化进程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近些年国内市场房屋开发速度迅猛,城市空间资源日渐紧缩,城市建设模式正在逐渐向城市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方向靠近。而办公建筑往往作为一座城市的象征与标志,对既有办公建筑的改造更新再利用将对城市形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山西省作为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代表,在大规模开发城市空间的同时,许多21世纪初左右甚至更早建造的既有办公建筑也开始陆续出现无法满足现代办公需求的问题。山西省政府对于既有办公建筑的改造工作十分重视。近年来,山西省政府及其各市级政府所发表的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以几何形态来表现世界的艺术。
  然而,在建筑史上自近代社会化大分工以来,由于建筑造型由建筑师考虑,结构受力由结构工程师考虑,导致建筑物的建筑表现与结构实现,很难如同古罗马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建筑那样完美结合。特别是现代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大量大跨度公共建筑的工地上的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另一方面是大量著名的体育建筑,都有外国设计单位的参与,甚至某些建筑为了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不仅仅在建筑形态显得过分怪异的同时,而且忽视基本的力学原理与建筑审美原则。国家的体育
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情感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逐渐引起了相关人员和部门的广泛关注。但是,对传统村落的关注点集中于自身资源较为突出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而对于乡村自身资源优势并不突出的传统村落却被人们所遗忘。这类传统村落在中国分布范围更加广泛,且同样承载着当地特有的文化基因和乡村生活特征,对地区而言同样拥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对于这类型的传统村落,亟需我们的关注。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逐渐开展了对历史城市、建筑遗产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发展工作,但中国对传统村落的保
广袤纵横的黄土高原孕育了古老的生命与记忆,而被这片土地哺育的人民也在此处书写着充满地域性、斑斓的生活长卷,留下浓厚的文化积淀和灿若星河的历史遗存。山西自古多战事,境内遗存大量堡寨型聚落。
  论文以位于山西省汾阳市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下张家庄村为研究对象,从聚落空间布局与建筑形态为切入点,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与分析比较,采用多学科交叉的视野和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主要结合历史学、城乡规划学、考古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关联学科,对村落生成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聚落与建筑形态进行深度解析,提炼其价值特
中国幅员辽阔,在不同的地形地貌、文化习俗、历史沿革、资源储备的影响下发展着种类繁多的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具体到山西地区,不同区域内因局部地区自然环境、人文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极大的不同。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形丰富,与周边各地文化、经济交流都较为密切,民居类型丰富,影响范围广泛。本文就是以晋中市传统晋系民居营造技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学科交叉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将晋中市划分为东部风貌区、中部风貌区和西部风貌区三个区域,通过研究晋中市内部各地区传统晋系民居的营造技艺,进而展开对
历史文化街区记录着一座城市的起落兴衰,见证着城市传奇的历史故事、浓郁的人文风俗、独特的建筑风貌,是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包含社会意识形态、生产生活方式、本土特色风貌的集合体。因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近年来我国做了很多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但仍然面临经验不足,思想薄弱,法制缺失等问题。致使许多街区要么沦为脏乱破旧的“城中村”,要么成为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仿古风情街”,对历史文化街区反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2002年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概念的明确提出以及在2007年由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共同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医疗观念的提升,人们对医院建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再仅要求医院具备相关的医疗救助功能,而对医疗环境、活动等候场所等有了更高的期待,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贯彻于医疗建筑设计中。然而现有门诊公共空间中普遍存在的舒适度较差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使用者的看病就诊感受及门诊运行效率,提升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的呼声日益增高。因此,本文以医院门诊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围绕使用者的舒适度体验进行研究,结合扎根理论关注全体使用者的内在需求,基于真实客观的事实,分析医院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的影响因子,对舒适度优化中影响因
近年来随着人们保护祠堂建筑的意识日益增强,对祠堂建筑的适应性改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价值偏离问题、观念保守和观念激进问题、保护和利用的失衡问题等,因此如何改造祠堂使其适应新的使用需求,如何在改造中使祠堂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相平衡,这些依然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空间句法和社会网络分析、SPSS数据统计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对湖南地区祠堂建筑功能空间的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