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东北晚二叠世长兴期大隆组出露完整,主要由砂泥质灰岩和硅质页岩组成,同时保存了丰富的生物扰动构造,为研究晚二叠世深水陆棚、盆地环境中生物的殖居特征,生物的个体习性、沉积底质性质变化、以及生物对沉积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提供了相应的材料,利于解释P/T之交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及晚二叠世的生态演化特征。本文通过结合遗迹学和沉积学信息,对大隆组遗迹属种的识别和鉴定、遗迹化石的生态习性分类、生物扰动强度定量评估、遗迹组构的识别(生物扰动量、深度、分异度、阶层类型等)等遗迹学特征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取得了以下5个方面的进展:(1)基于研究区的沉积特征,将大隆组划分为3部分10小层,并识别出2种沉积相4类岩相组合;(2)在大隆组中共识别出8属13种遗迹化石,提出了4种生物的造迹的行为方式;(3)在大隆组中共识别出6类遗迹组构,即深水盆地相中的Palaeophycus tubularis遗迹组构,深水陆棚相中的Palaeophycus heberti遗迹组构、Chondrites type-B遗迹组构、Treptichnus bifurcus遗迹组构、Planolites montanus遗迹组构、Palaeophvcus striatus遗迹组构。遗迹组构的演化指示了沉积环境的变化:从以硅质页岩沉积为主的深水盆地环境到以含砂质、泥质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深水陆棚环境,反应了晚二叠世的底栖生物在深水环境中的殖居状态。(4)大隆组由下至上,遗迹组构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生物扰动量呈现中间强两端弱的趋势;遗迹组构间的阶层类型从简单浅-中阶层类型到遗迹属种单一但复杂浅阶层类型,最后又过渡到简单浅-中阶层类型;沉积底质是由软底到饱含水的汤底再到固结性硬底底质的变化过程;遗迹化石从边界较清晰、发育厚衬壁、边界清晰、发育薄衬壁。这些规律综合表明内栖生物在盆地相中的殖居过程生物扰动强度在垂向上的不断变化,改变了沉积底质性质,也带动了生物行为习性的改变。(5)控制大隆组遗迹群落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浊流事件的插入、沉积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演变,对造迹生物的聚集状态(丰度、分异度)、造迹行为(扰动量、扰动深度、阶层类型、底质性质)、消亡(缺氧)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