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住房就是关系到百姓福祉和国家安危的重要民生问题。自1998年从福利分房转变为住房供应商品化后,我国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时期。但是由于房价的不断上涨,在居住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低收入阶层无力通过市场购买或者租赁解决住房问题的现象也逐渐暴露。为了缓解住房矛盾,国家开始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但是在快速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现有保障性住房选址绩效评价思想的迟滞,囿于经济与政绩的绩效评价思想导致已建成住区选址绩效的不理想,出现了:空心化、边缘化、居住分异和“无效供给”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住房保障的初衷还影响了城市整体居住结构的良性发展,引起了学界的关注。重庆从2001年开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至今已形成以公租房为核心的“5+1”住房保障体系。本文以重庆主城区的保障性住房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其宏微观选址绩效特征,认为目前存在保障性住房选址绩效不佳的问题。然后根据保障性住房居民的基本需求,从经济绩效、设施绩效、交通绩效和环境绩效四个层面构建了保障性住房选址绩效评价体系,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中观层面对重庆主城区保障性住房进行评估,提出理想的保障性住房选址应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均衡和最大化。此外,还对完善重庆主城区保障性住房选址绩效的相关措施进行了研究,以期更好地解决城市低收入阶层的居住问题,为促进城市居住效率与公平贡献一份力量。论文共分为四部分七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相关概念界定和论文框架等。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文章的理论和现状研究,总结了国内外保障性住房建设选址和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梳理了国内外优秀保障性住房建设选址的实践经验,并对重庆主城区保障性住房选址绩效的现状进行调研和梳理。第三部分为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为保障性住房选址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针对重庆的实证研究:第四章在剖析相关原则和确定研究尺度后,通过选取与保障性住房选址绩效相关的指标,构建了保障性住房选址绩效评价体系。第五章按照评价体系,利用GIS分析工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中观片区开展绩效评价研究,认为目前重庆主城区的保障性住房设施绩效较好,交通绩效和环境绩效得分较低。总体而言,大多数保障性住区得分仍然离均衡的保障性住房选址绩效得分有一定的差距。第四部分为第六章和第七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包括提升保障性住房选址绩效的策略研究和论文总结:第六章分别从提高经济、设施、交通和环境绩效等层面总结了完善保障性住房选址绩效的相关策略,为今后的建设进行指导。第七章概括了论文主要结论和不足之处,并对保障性住房选址绩效的后续研究做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