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西川政治经济论述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f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关于唐代中后期建立的藩镇——西川的专题研究。 学界关于唐代藩镇的研究早已进行,但在已有的众多论述中,多着眼于独立性较强的河朔三镇等强藩。不过,西川作为一个扼守西南边疆的藩镇,在唐中后期的历史舞台上,并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无论是富庶的成都平原,险要的剑阁蜀道,还是处于边陲、面对吐蕃南诏的地理位置,都使它在唐中后期的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相对于河朔藩镇而言,史界对西川的研究比较缺乏,已有的研究也多侧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历史人物,对西川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定位似乎并没未深入全面阐述。有鉴于此,拙文在广泛搜集有关西川史料的基础上,试图对西川的大致轮廓做一个初步描绘,着力理清它与唐中央关系的演变,并对演变原因给予相应的解释。 本文除绪论和结论之外,分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论述西川设立的社会历史大环境,并探讨西川从剑南分立的原因。第二部分交待西川历任节度使任免情况、所辖州郡的增减及其经济状况,对西川的历史作一个初步的说明。第三部分分三节,第一节阐述西川与唐中央关系之演变,认为二者关系可以分为肃宗至代宗初期、代宗中后期至德宗、宪宗至僖宗奔蜀、田令孜挟僖宗奔蜀之后四个阶段,其间西川与中央之关系虽然有所反复,然其总趋势乃是西川之独立性日渐增强,这无疑与唐廷之逐渐衰落、藩镇难以节制的历史大背景密切相关。第二节分析东川对西川的牵制作用;第三节阐明西川对唐中央的“后方”作用。第四部分论述西川节度使人选的贤不肖与否对唐西南边疆局势的影响。
其他文献
杜鲁门时期是美国对外援助体制的初创阶段,一方面在援助目标、援助机构和援助重点等方面基本上确立了大致的框架,为以后长期的、系统的对外援助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
本文通过对近代商人办学活动的论述,从这一角度对商人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近代商人在教育培养目标上,突破了传统人才观念的束缚,把培养适合近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创新
概要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汪精卫的“和平工作”,以“‘和平工作’的理想和参与者的心理”为视角展开研究,能够勾勒出那段“和平工作”不外露的一面。真实的“和平工作”,是中国
高句丽古墓壁画在东北亚文化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形象文化,在构造和壁画题材上表现出了其特有的多样性和很高的水平,并反映该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死后观念以及高句丽人民的精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