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视域中的戴维·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en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维·哈维,作为新近在西方有较大影响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复杂的、深刻的晚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并不十分陌生。无论在国内后马克思主义有关空间转向的研究中,还是在文学评论、美学理论、人文地理学研究、城市社会学研究还是政治经济学的相关讨论里,无论其社会空间辩证法、时空压缩、新帝国主义批判具体论点,还是空间研究的整体路径,都受到学术界不同学者的关注。应该说,在今天的激进政治话语中,哈维占据着一个独特的位置。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说,就哈维在社会理论之中以空间为立足点对元理论的推动,尤其是其把历史唯物主义升级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努力这一方面而言,我们说哈维实现了对马克思的超越,在论题上扩大了马克思的影响。具体说来,也就是把空间作为切入点,从当代城市问题着手,来全面的运用和阐发马克思的理论,仅就这一点而言,毫无疑问,哈维是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更进一步而言,哈维从地理/空间这一角度对马克思的《资本论》进行重构,出版《资本的界限》一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亦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作为空间性理论话语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是哈维基于自己时代的问题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发问,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理解与重建。其实,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不是单指主张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加个地理(或空间)维度,而是代表着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而且地理作为空间的一个概念,这一维度的再度凸显意味着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基础不断得到刷新。哈维将历史唯物主义升级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努力,作为一种个案,在某种意义上为人们思考当下全球化语境中的城市和世界城市化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一种别样的思路。文章认为,哈维对历史地理唯物主义重建主要包括理论建构与知识实践两个向度。就前者而言,哈维直接承接马克思,同时亦秉承列斐伏尔关于“空间的生产”理论,努力探索社会空间辩证法,并从空间视角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平衡的历史地理发展,在着力分析了具体历史情境中资本逻辑的具体表现形式基础上找寻表象背后存在的隐性资本逻辑。就后者来说,则是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通过“理论知识来改造世界”的旨趣,试图超越当代新自由主义以及教条马克思主义所共同分享的那种同质性目标,以“可能的世界”为中心表达出其深切的空间乌托邦冲动。总体而言,哈维基于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资本主义历史地理变迁逻辑分析非常到位,指出不平衡的历史地理发展以及资本的创造性破坏逻辑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动因,在这一点上,他始终是以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姿态出场的。另外,哈维基于“战斗性特殊主义”对“可能的世界”的探求,并没有跳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维逻辑,尤其是其从伦理向度(或人本主义)来探索未来乌托邦所指方面。正如大多数哈维评论者所感觉到的那样,他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的分析,不但有力度而且非常深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改变这一问题却显得非常无力,甚至往往比较简单地诉诸于人道主义。当然,这并不能成为构成哈维缺陷的一个证据,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在今天所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难题。哈维固然具有乌托邦性质,然而这个乌托邦性质恰恰构成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全球资本主义条件的一个优点。为了论证上述观点,文章在借鉴和批判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哈维的相关著作展开文本学解读,试图从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结构与旨趣角度来实现对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进行考察。基于这一思考,本文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语境”。文章认为,哈维把历史唯物主义升级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直接语境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在全球层次上,在民族国家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语境问题;其二是20世纪70年代以列斐伏尔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的兴起,引发对城市与革命问题的相关思考,指认城市已经成为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落脚点;其三则是在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以哈维为代表的路向的重要性,他们从空间和地方发展角度揭示革命面临的议题,所提出来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理所当然成为20世纪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结合。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哈维”。文章认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是哈维在空间视角下重构马克思理论的过程中方法论自觉的结果。受20世纪70年代以列斐伏尔、卡斯特、福柯等大师为代表的法国学者的影响,哈维试图将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从空间、城市等角度来将历史唯物主义升级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以此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与战斗力。第三部分主要论述“空间辩证法”。文章认为,哈维指认其元理论是基于地理学想象基础上的以“环境、时空、地点、正义”等关键词来构造的一种社会过程“辩证认知图”或话语辩证法。哈维一方面以“关系和总体性”范畴为核心,对作为元理论的辩证法进行解读;另一方面,又把对资本主义的空间构型生产的分析当作在历史中实现辩证法的关键环节。进而将社会与环境、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熔铸到时空构造的社会过程元理论当中。第四部分主要论述“资本主义地理变迁的解读”。文章认为,在资本全球化的加速进程中,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和空间规划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迫使历史唯物主义必须重新审视由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问题。哈维指认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揭示了资本运动的规律,在不断加强的竞争条件下,资本的动态积累以矛盾的方式塑造了当代空间。第五部分主要论述“政治潜能:希望的空间与反叛的城市”。文章认为,以“可能的世界”为中心表达出来的空间乌托邦,综合了社会过程和空间形式,它是解放政治学所要真正寻求的东西。空间的改变和生成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城市空间具有非自然性但又具有伪自然性的特征。哈维通过重构城市权利、地方性知识的营造,号召人们做“反叛的建筑师”,建立“反叛的城市”,以此作为对抗全球化话语的一种策略。
其他文献
二次丢番图方程是数论中经典又活跃的研究课题。拉格朗日在1770年证明的四平方和定理断言每个自然数(即非负整数)都可以表示成四个整数的和。本文研究自然数的二次多项式表示以及有限域上与平方元有关的置换问题。首先我们研究通用的二次多项式。对整系数二次多项式f(x,y,z)如果每个自然数都可以表示成f(x,y,z)(其中x,y,z为整数),我们就说f是通用的。我们利用了二次型算术中的Siegel-Mink
“新城”即元末朱元璋在南京所建的吴王之城,它是南京城市史及城市考古研究者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座城池。说熟悉,是因为《明太祖实录》中提及“新城”的一则史料被学界大量引用,奉为经典,成为明代南京城建研究最重要的史料来源。说陌生,是因为在对这条关键史料的解读中,由于《明史》相关记载的干扰使得“新城”地位被抹杀,一些学者将其等同于《明史》中的“改筑应天城”,进而迈向明南京城墙及都城营建研究的领域,很少有人再去
本文中,我们考虑n维拟线性波动方程的柯西问题(?)和下述初边值问题(?)的光滑小值解的长时间适定性。这里n=2,3,(?)和(?)分别代表时空导数和达朗贝尔算子,O=Rn\K,K是一个带有光滑边界的紧致凸的障碍物,v是(?)上的单位外法向量和ε>0是一个小参数。通篇文章中我们用爱因斯坦求和约定,也就是,重复的希腊字母α,β,γ,…指的是从0到n求和。由于我们考虑问题(0.0.1)和(0.0.2)的
本文以钱大昕治元史之力作《元史氏族表》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史源、学术评价三个层次进行研究,主要有三点预期:一是通过校勘得到一个较好的整理本,二是考订《氏族表》的史源,三是评价《氏族表》的时代局限与当代价值。本文写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在乾嘉时期的历史语境下考察《氏族表》的写作及成书,二是站在今日学术发展的角度对《氏族表》进行评价。鉴于此,需要综合运用文献学、史源学和元史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在篇章结构上,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电子元器件朝着微型化、大规模集成化和低能耗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对于传统半导体基电子元件,由于光刻工艺、材料尺寸、散热以及量子隧穿效应等问题,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单位元器件密度增长逐渐放缓,不再符合摩尔定律。因此,各类新型电子元器件被广泛的研究。其中,自旋电子学器件具有低功耗、高性能以及非易失性等特点,且能够和现有半导体基电子元件协同工作,因此自旋电子学器件及其薄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部2017年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如何在课堂上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成为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所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收集有关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教-学-评一致性的书籍、期刊、博硕论文等,先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布卢姆教育目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是当今美国文坛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保持了旺盛的创作精力,著述颇丰。在罗斯的小说里,不少主要人物沉浸在对往事的冗长回忆和讲述之中。以往的罗斯研究往往将这一独特的现象与自传的考察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记忆的多样性及其承载的社会、历史和伦理价值。鉴于此,本论文借助记忆研究的相关理论来研究小说人物记忆是如何形塑和重构族裔身份、
拓扑学是数学的分支,主要研究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一些性质。拓扑学的概念也逐渐被引申到其他学科领域,比如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及物理学等。在物理学中,量子霍尔效应、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和拓扑绝缘体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凝聚态物理的认知,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波系统拓扑现象的研究。在光学领域,人们通过旋磁光子晶体、双各向异性超构材料以及耦合光波导等方法在二维空间实现拓扑相变。由于声波方程和
城市交通系统是开放的复杂系统,而交通状态是交通流在特定时间、空间上所表现出的一种分布形态。然而,人们对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时空状态的认识缺乏充分的了解,使得交通拥挤的控制和缓解措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检测数据的获取更为快捷。但是如何通过交通检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城市交通状态的时空特征进行识别和度量,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成为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
太阳系外行星(简称系外行星)的探测与刻画是近三十年来最热门的天文学领域之一。自从1995年第一颗围绕类太阳恒星的系外行星被发现后,系外行星的形成、演化、宜居性等一直是天文学家们关注的研究课题。行星作为生命存在唯一已知的载体,其宜居性受其距宿主恒星的距离(是否位于主星宜居带)、行星类型与物理特性(是否为类地行星)等属性的影响。此外,行星所受宿主恒星的辐射也是对类地行星宜居性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