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蓟州区朝阳洞遗址的石制品分析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mxfy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蓟州区位于天津市北部,该区北部含天津地区所发现的全部旧石器遗址,是天津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摇篮”,对研究天津地区的古人类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朝阳洞遗址位于蓟州区北部山区,于2015年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中发现,并于2019年7月-9月正式发掘,是天津地区第一个主动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该遗址由1号洞和2号洞组成,1号洞出土陶片、骨制品及石制品,并伴生动物化石;2号洞仅出土石制品。1号洞石制品多出土于第(1)层,共68件。原料均为角岩,推测其来自遗址所在杏花山附近泃河古河道处的砾石层中。石制品以小型为主,中型次之;种类单一,仅发现石片、断块和工具;石片均采用锤击法剥片;工具类型简单,仅含刮削器,为采用硬锤锤击法正向加工而成。2号洞石制品皆出土于第(3)层,共66件。原料以优质燧石为主,其他类型发现较少;石制品以小型为主,微型次之;种类单一,未见石核,石片占绝大多数;工具类型简单,仅有刮削器、尖刃器和凹缺器,且毛坯多为石片;石制品均采用锤击法剥片,不见砸击法;工具修理采用硬锤、软锤锤击技术,修理方式有正向、反向和通体加工等。二者的石器工业特征虽有所不同,但皆属于北方石片石器工业传统。1号洞文化层的年代为距今3.5万年,填补了天津地区旧石器考古的缺环。2号洞文化层的测年结果尚未得出,但依据其出土石制品与相关地层分析,加之与天津地区其他旧石器遗址及地点所收获的石制品进行比较分析,推测其应不晚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朝阳洞遗址的研究对于探究天津地区不同类型石器工业的关系、完善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序列以及揭示环渤海地区古人类的迁徙与扩散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其他文献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在计算数学的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有限差分,有限元和有限体积是三种主要方法.紧差分方法主要指节点少精度高的一类有限差分格式,因其简单性和高精度,一直受到重视.本文针对抛物型方程第三边值问题,使用有限体积离散方法,在充分吸收紧差分格式离散思想的基础上,构造了一类具有高精度的有限体积格式,我们称其为紧有限体积格式.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为引言,综述有限体积元方法和紧差分方法的研究进展,
有限体积元方法是一种基于函数插值的偏微分方程离散方法,在科学工程计算中应用广泛.对于r次Lagrange插值而言,其导函数通常具有r阶收敛精度,但这并不排除在插值区间的个别点上导数有更高阶的收敛精度,这些点在力学中称为应力佳点.基于应力佳点的有限体积元方法具有梯度或位移超收敛性,计算效果良好,目前仅对于单个方程有研究结果。本文主要针对一维问题,发展椭圆和抛物型方程组的二次超收敛有限体积元方法.全文
乾嘉时期,随着大批传统古算著作的重现,中算结束了明以后的衰微局面而迎来了最后的复兴。汪香祖生于嘉庆末期,思想上受乾嘉学派影响,笃信古算。所作《中算斠》荟萃诸家之说,参以己见,简明易晓,以九章为体例,详于算理,符合中国人的学算思维,以题明理,适宜初学者学算入门。本文从数学基础知识、演元内容和比较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此对《中算斠》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本文主要进行的研究工作如下:1、详细介绍《中
本文将《舆地纪胜》的引书情况作为对象,分为四章进行研究。第一章对王象之生平、著作及《舆地纪胜》的流传情况进行基本的梳理和考证,将有关王象之生平经历的史料、《舆地纪胜》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后世文献对《舆地纪胜》的引用情况进行梳理。第二章对《舆地纪胜》引书进行分类,将明确为所引之书原文的部分作为主要关注对象,对参考自某书,不确定为原文的部分作为参考资料,以《四库全书》的记载作为依据,对其引书进行经史子集
本文利用磁控溅射方法在蓝宝石基底和硅基底上制备TiAlN/Al2O3多层膜。我们运用小角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EM)来研究薄膜的多层结构,用大角X射线衍射(XRD)来测试多层膜的晶体结构,用纳米压痕仪来测试多层膜的硬度、弹性模量及划痕测试,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来研究多层膜内的化学键的变化,根据XP-2仪的曲线来计算多层膜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我们对调制周期、调制比、A
“必然”类词语是指语义上表达推测结果必然发生、不可避免、确定无疑的一类词语。常见的“必然”类词语有“当然、自然、必然、一定、肯定、必、必定、必将、势必、非…不可、绝对、不免、难免、免不了、不可避免、不…不、绝、准、决”等。“必然”类词语语义相近,句法位置和搭配易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本文基于对外汉语教学从以下四个方面考查“必然”类词语:一、常见的“必然”类词语在大纲和教材中的分布;二、“必然”
九疊篆是宋代以後興起的特殊篆體文字,廣泛施用於官私印章上,也有延伸至其他載體上。相對於先秦古璽印,學界對隋唐以後印章的研究本就薄弱,著眼於九疊篆字體的研究更是寥寥無幾,也沒有一部相應的工具書。有鑒於此,本文嘗試彌補這一空白。本文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九疊篆概論,對九疊篆的命名和源流進行了通考,勾勒出清代以前九疊篆的盛衰史。九疊篆構形的基本特徵是盤曲折疊,概論部分同時對除此之外的構形理據進行了總結
唐代帝陵陪葬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考古学者大多关注于陪葬墓分布及墓葬形制等问题,历史学者则多关注于陪葬制度本身的兴衰,有关特定陪葬群体的研究较为少见。因此本文在把握现有唐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体的基础上,探究唐代皇子、公主群体的葬地,以求窥得唐代墓葬制度之豹斑。本文第1章为绪论,是对唐陵陪葬墓发现与研究史的梳理,回顾既往考古工作与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现状,阐明研究目的与方法。第2章从介绍唐帝陵
先秦两汉时期,以“勾践灭吴”为主题的历史表述,存在多个文本(或曰版本),形成了“故事群”的现象。学界对“勾践灭吴”相关文献的研究多集中于史实考证、文学、民俗等角度,而有关该类历史表述的叙事研究相对缺乏。本文以“勾践灭吴”的历史叙事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文本历史书写的特点及其解释倾向。其一,不同文本的整体叙事框架具有一致性,均以勾践兵败,求成于吴为开端,以勾践励精图治的内容为中间部分,以越败吴为结局,
在晚清社会大变革背景下,军人集团崛起,“兵”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在社会大变迁中形成新的军人阶层。作为近代社会崛起的新兴势力,军人开始融入到政权、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北洋政府时期,军人势力膨胀,军阀混战不止各地方军事势力是如何治理军队的,作为地方统治者的军事长官又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以使其部队保持效忠,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档案资料,报纸、文史资料等史料,试图从奉张主政东北时期如何安置与抚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