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紅樓夢》、《歧路燈》和《儒林外史》同是創作於十八世紀中葉的長篇白話小說,分別是北京官話、中原官話、江淮官話三個北方官話方言區的代表作品。因其反映社會生活的廣泛性,我們可以從中探究當時北方官話方言區的語言面貌。在現階段,古漢語詞彙研究由過去的重在考釋向詞彙的系統性研究轉變,新的研究理論與研究方法的提出與實踐不斷地拓展古漢語研究的新領域。其中,常用詞演變研究、核心詞研究、詞族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是詞彙系統性研究的重要的切入點。上述三部作品,語言現象豐富、複雜,難以窮盡式地研究。筆者選取三部作品中以核心詞“心”為構詞語素的兩個音節和三個音節的“心”族詞作為研究對象來大致勾勒“心”族詞在十八世紀中葉(近代漢語後期)北方官話方言區的使用情況,并探索其與現代漢語的關係。第一章:首先,概括介紹“心”族的類別和《紅樓夢》、《歧路燈》和《儒林外史》中“心”族詞的分佈。由源於身體經驗的隱喻認知系統與源於社會經驗的隱喻認知系統組成的“心”族詞在漢語詞彙中有很高的使用頻率。其次,概括、統計了《紅樓夢》、《歧路燈》和《儒林外史》中“心”族詞的分佈:兩音節的“心”族詞265個,其中“X心”結構176個、“心X”結構89個;三音節的“心”族詞22個。并在此基礎上,區分了“心”族詞的構成:書面語和口語詞、文言系統和白話系統、通語成份與方言成份,在此三部白話長篇小說中有三種類別的詞彙成份存在。第二章,首先,三部作品的共有白話成份是當時北方官話方言區的通語,并通過與相同方言區現代作家的作品的比較從歷時的角度揭示出通語成份的作用——構成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詞彙基礎。其次,分析了“心”族詞共有成份使用範圍的歷時變化體現的語言“發展”的趨勢與規律。第三章:從共時系統的比較中以方言差異為切入點分析《紅樓夢》、《歧路燈》和《儒林外史》“心”族詞的相異成份。首先,辯釋《紅樓夢》中的北京官話方言詞、《歧路燈》中的中原官話方言詞和《儒林外史》中的江淮官話方言詞。其次,分析、概括三個北方官話方言區方言差異產生的原因:詞義系統的差異、同義系統成份選擇的差異、構詞法的差異。近代漢語末期,三個北方官話方言區的詞彙具有很強的一致性,奠定了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詞彙基礎。詞彙在“繼承”中發展、變化,新的詞彙由北京官話方言區、中原官話方言區向江淮官話方言區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