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是一类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单基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伴构音障碍、意向性震颤、眼肌麻痹,锥体和(或)锥体外系征等.其病理改变形式主要是神经元细胞脱失和胶质增生,含有多聚谷氨酰胺的突变蛋白在细胞核内沉积形成核内包涵体.虽然基底节、视神经、周围神经等也可被累及,但病变部位主要在脊髓、脑干、小脑.SCA这一大类疾病多为不同染色体区带上存在着三核苷酸(多数为CAG)的扩增位点,导致三核苷酸重复(Trinucleotide repeat,TNR)数目的变化即动态突变(Dynamic mutation),从而又将这类疾病划属于三核苷酸重复性疾病(Trinucleotide repeat disease,TRD)范围.由CAG重复扩增致病者又称为多聚谷氨酰胺疾病(Polyglutamine,polyGln,PolyQs).不同位点的三核苷酸重复扩增导致不同的遗传亚型,已经发现25种亚型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目前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国家、地区或种族SCA的发病率、不同亚型的分布有极大的差异.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SCA3或马查多-约瑟夫病(Machado-Joseph disease,MJD)的比例最高.在中国已经有部分报道,但由于基因诊断水平的限制尚无完整的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到目前为止,SCA发病确切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推测包括细胞凋亡、泛素-蛋白水解酶通路、谷氨酰胺转移酶(Transglutaminase,Tgases)、核酸水平调控障碍等在内的多个因素与其发病机制有关.有关SCA发病机制的研究是国外神经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国内尚无有关研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