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城镇系统空间极化定量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liuhu8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相关文献整理和建立在系统资料基础上的总结分析,从整体上考察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并对现状的城市分化、相关因素进行初步考察。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的城市与区域也在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如大城市化明显、城市体系中哈长沈大城市的主导地位大大加强,吉林市、齐齐哈尔的相对衰落使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双中心结构不复存在,沈阳、大连的经济增长也把鞍山、本溪等原来的重量级城市远远甩在后面,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基本格局已进入“四城市时代”。此外,近年来的变化还表现为核心区进一步强化、地方城市边缘化、小城镇衰落、城乡融合程度发生空间分化等。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系统的空间运动过程以及未来发展模式都有一定的独特性。为了测度东北地区城镇系统空间极化程度,本文以“基尼系数”为基础,引用国际上应用较多的“极化指数模型”——“沃尔夫森指数”、“崔-王指数”,用以测定不同时段东北地区城镇系统的空间极化程度的变化。得出了以下结论:1990-2003年间,城市间“基尼系数”、“沃尔夫森指数”、“崔-王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不断增大,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0.373、0.416、0.846,2003年略有下降,表明城市间的差距不断拉大,空间极化现象明显,验证了东北地区大城市化明显,“四城市时代”的到来。1990-2003年间,四大中心城市间的“基尼系数”小于0.3,表明四城市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极化现象并不明显;“沃尔夫森指数”和“崔-王指数”也表现了同样的变化趋势,先略有增大之后大幅度降低,表明四城市间并为出现分化,有学者提出的“四城市时代”转变为“2+2”时代的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2000年以前,县级单元间还处于较为均衡的状态,2000年以后,空间极化现象开始有所显现,2003年基尼系数达到了0.309。“沃尔夫森指数”和“崔-王指数”也表现了同样的变化趋势,2003年分别达到了0.285、0.631。极化现象正在县级单元逐步变的明显。振兴东北作为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这一战略的实施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城镇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而本论文用定量的方法探讨了东北地区城镇系统的新格局,取得的相对科学结论将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信息时代的步行商业街区不是单纯的商业消费场所,它还承载着众多的城市公共生活。商业街区界面作为内在商业功能的表意对象,其多样化形态的生成将成为塑造街区活力的关键性因素
随着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乡村旅馆的需求急剧增长。然而,由于目前我国乡村旅馆设计存在着普遍的模仿和照搬城市旅馆的问题,再加上受固有模式制约,导致乡村旅馆本身
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成为设计界普遍关注和实践的前沿性领域,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美等发达国家就不断涌现出一些后工业景观设计的成功案例。 
现代大型国际性博览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在国际经济、文化与科技的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趋之若鹜。近年来,园林博览会日益受到关
随着武汉城市化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他为市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现代商业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但作为传统商业空间和文化的代表之一----夜市,在城市发展初期,他是大部分居民的休
本文深入研究矿业城市产业布局与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总结矿业城市产业布局与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寻求引导矿业城市空间持续发展的途径。 通过比较,提出
1978年以来的近三十年是我国城市规划学科获得全面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建设已从初期简单的经验总结和单纯引进国外理论,向多角度、多学科、深入综合研究以
在资源日益紧缺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成为中国城市正在经历的重要变化。浙江省因其特殊的背景,低丘缓坡的土地利用成为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
在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里,各种区域问题影响着区域的整体发展。而在1990年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对区域规划的内容、深度和编制未有明确的规定。县是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在充满活力的珠江三角洲,大量城市边缘传统聚落正在转变千百年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从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空间形态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