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相关文献整理和建立在系统资料基础上的总结分析,从整体上考察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并对现状的城市分化、相关因素进行初步考察。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的城市与区域也在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如大城市化明显、城市体系中哈长沈大城市的主导地位大大加强,吉林市、齐齐哈尔的相对衰落使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双中心结构不复存在,沈阳、大连的经济增长也把鞍山、本溪等原来的重量级城市远远甩在后面,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基本格局已进入“四城市时代”。此外,近年来的变化还表现为核心区进一步强化、地方城市边缘化、小城镇衰落、城乡融合程度发生空间分化等。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系统的空间运动过程以及未来发展模式都有一定的独特性。为了测度东北地区城镇系统空间极化程度,本文以“基尼系数”为基础,引用国际上应用较多的“极化指数模型”——“沃尔夫森指数”、“崔-王指数”,用以测定不同时段东北地区城镇系统的空间极化程度的变化。得出了以下结论:1990-2003年间,城市间“基尼系数”、“沃尔夫森指数”、“崔-王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不断增大,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0.373、0.416、0.846,2003年略有下降,表明城市间的差距不断拉大,空间极化现象明显,验证了东北地区大城市化明显,“四城市时代”的到来。1990-2003年间,四大中心城市间的“基尼系数”小于0.3,表明四城市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极化现象并不明显;“沃尔夫森指数”和“崔-王指数”也表现了同样的变化趋势,先略有增大之后大幅度降低,表明四城市间并为出现分化,有学者提出的“四城市时代”转变为“2+2”时代的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2000年以前,县级单元间还处于较为均衡的状态,2000年以后,空间极化现象开始有所显现,2003年基尼系数达到了0.309。“沃尔夫森指数”和“崔-王指数”也表现了同样的变化趋势,2003年分别达到了0.285、0.631。极化现象正在县级单元逐步变的明显。振兴东北作为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这一战略的实施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城镇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而本论文用定量的方法探讨了东北地区城镇系统的新格局,取得的相对科学结论将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