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穿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穿支类型。方法:从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对67例四肢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本项研究包括了 58名男性患者和9名女性患者,年龄17~72岁,平均40.4岁。损伤部位为上肢创面42例(其中手部创面34例,前臂创面8例),下肢创面25例(足部创面13例,踝关节创面12例)。皮肤缺损面积50 mm×30 mm到330 mm×80 mm。创面均有深部组织外露,其中49例污染严重,18例污染一般。急诊皮瓣修复12例,择期皮瓣修复55例。皮瓣长度70~330mm,平均128 mm;宽度40~100 mm,平均68 mm。术前均采用高频彩超确定皮瓣穿支的位置、数量、口径,术中均以高位旋股外侧动脉斜支来源的穿支设计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予以抗痉挛、抗凝、抗感染等处理。统计皮瓣的切取时间、穿支类型,分析术中实际发现的穿支位置、数量、口径、源动脉与彩超定位的穿支信息,评价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67例皮瓣,64例均顺利成活。3例于术后48h后出现皮色苍白,皮温下降,毛细血管反应时间延长,考虑动脉痉挛,予以拆除缝线、解痉治疗后1例血管危象解除,2例观察1h危象仍未缓解,行急诊手术探查,术中证实为动脉栓塞,取栓并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血供恢复。3例发生血管危象的皮瓣均成活。67例患者受区伤口于术后14~28d愈合。2例大腿供区因患者过早下床走路致皮肤裂开,经再次扩创缝合后切口愈合,其余供区均一期愈合,无血肿及活动性出血。随访时间6~29月,平均10个月。移植的皮瓣无明显色素沉着,血运良好且质地柔软,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无感染、破溃等并发症。60例皮瓣供区遗留线状瘢痕,7例遗留瘢痕较宽,且瘢痕轻度增生,未出现明显瘢痕挛缩。瘢痕周围皮肤感觉无明显过敏及迟钝。采用自制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疗效评定标准在随访时进行评分,67例皮瓣,优13例,良45例,可9例,优良率86.57%。结论:采用旋股外侧动脉的斜支作为血管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是可行的,因其肌间隙穿支比例较高,切取较降支更加简单方便,手术操作时间少,供区损伤减轻。斜支的穿支发出位置较高且供区隐蔽。高频彩超用于斜支的穿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术前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满足临床需要。斜支是旋股外侧动脉为血管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重要补充,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