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以《夏洛的网》两个汉译本为例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wo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初,中国儿童文学在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引进潮流中应运而生。一百多年来,数以万计的外国优秀文学读物被翻译成中文,并成为中国几代人的童年精神粮食。尽管如此,儿童文学翻译在我国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儿童文学作为一种专门写给儿童读者的作品,不论在题材、主题、还是在故事结构方面,其评价指标和成年文学都有很大区别。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应该时刻牢记儿童作为读者的特殊性。  考虑到儿童文学读者的特殊性,本文试图将接受美学理论用于分析儿童文学翻译。接受美学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审美过程。在翻译的接受过程中存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译者对于原文的接受和理解,第二阶段是读者对于译者的接受和理解。首先,译者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去理解原文,并尽可能去契合原文的视野。然后,译者须注意儿童的期待视野,并通过调整原文的某些部分,以保证译文能够符合儿童读者的视野。由于儿童期待视野的有限性,译者需要对原文中的一些模糊之处作补充,保证译文对于儿童的可读性,同时又要留出一些悬念,以吸引读者兴趣。  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选用了两个《夏洛的网》的中文译本,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中,康馨的译本没有明确的目标读者群,而任溶溶将儿童读者设定为其目标读者。作者将接受美学的三个主要观念期待视野、视野融合和不确定性运用于《夏洛的网》的译本分析,探析了儿童文学翻译中语言美的保留和文化的传递,并得出结论:一方面,在儿童语言美保留中,为了实现与儿童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译本语言要做到单词口语化、句子简单化、表述生动化和保留音乐美。另一方面,在面对文化差异时,译文应以填补文化不确定性为主,保留部分文化差异为辅。通过对两个译本这两方面的对比分析,作者指出任溶溶的译本充分考虑到了儿童读者的特殊期待视野,能更好地为儿童读者所接受。
其他文献
在高速公路的修建中,为了保证边坡的稳定,防治病害,在施工过程中有必要对工程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做出相应的评价,选择合理的设计施工方案。针对高速公路路基高边坡工程的施工技术
转译是指通过媒介语译本进行的翻译,不是以原语文本为蓝本而进行的翻译。转译有时也被称为间接翻译或重译。它以一种外语(媒介语)的译本为原本,将之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古今中外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电影字幕翻译逐步发展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欧洲电影历史较久远,故其对电影字幕翻译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在翻译策略与规范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系统
论文应用认知途径,采用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特殊用途英语的分支,即电气工程英语。其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一种意域来构建另一种意域从而理解事物。概念隐喻的主要理论特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