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新鲜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疗效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我们选择了2005年2月至2009年1月期间在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并且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38例,均为单一椎体骨折,按手术是单侧还是双侧入路进行分组,单侧人路组18例,男5例,女13例,年龄60-85岁,平均72.4岁。双侧入路组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62-83岁,平均71.6岁。所有患者均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完成手术,观察患者疼痛缓解、椎体高度恢复、椎体后凸畸形矫正、骨水泥渗漏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单侧人路组45-65min,平均56.4min;双侧入路组85-105min,平均93.8 min。透视次数:单侧入路组18-29次,平均21.4次;双侧人路组35-48次,平均40.6次。两组术后72小时内腰背痛均明显缓解,单侧人路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由术前的(7.4±1.6)分降至术后的(2.2±1.5)分,术后6个月为(2.7±1.3)分,双侧入路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的(7.6±1.5)分降至术后的(2.3±1.3)分,术后6个月为(2,6±1.2)分。两组各自手术前后比较及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情况:单侧人路组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28.8°±3.8°矫正至术后的12.3°±1.8°,术后6个月为14.5°±1.9°;双侧入路组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29.2°±4.3°矫正至术后的13.5°±1.4。,术后6个月为14.9°±1.6°。两组各自手术前后比较及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单侧人路组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的(1.6±0.3)cm矫正至术后的(2.4±0.2)cm,术后6个月为(2.3±0.3)cm,双侧入路组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的(1.7±0.3)cm矫正至术后的(2.5±0.2)cm,术后6个月为(2.4±0.3)cm,两组各自手术前后比较及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中部高度恢复情况:单侧入路组伤椎中部高度由术前的(1.5±0.2)cm矫正至术后的(2.5±0.3)cm,术后6个月为(2.4±0.3)cm;双侧入路组伤椎中部高度由术前的(1.5±0.4)cm矫正至术后的(2.6±0.3)cm,术后6个月为(2.5±0.2)cm;两组各自手术前后比较及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入路组发生椎体侧方渗漏1例,双侧入路组发生椎体侧方骨水泥渗漏1例,椎体前方骨水泥渗漏1例,无肺栓塞、脑栓塞及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3月,平均10.3个月。手术椎体无疼痛加剧,无迟发性神经损伤表现,未发现手术椎体高度丢失。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单侧入路与双侧人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新鲜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后凸畸形矫正、椎体高度恢复、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上疗效相似,单侧人路椎体后凸成形术能大大减少手术时间和放射暴露,减少患者术中创伤,降低患者医疗费用(一枚球囊),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