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贞观(1945,出生于中国上海)——别具一格的创作人、作曲家、音乐学家、教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俄罗斯联邦功勋艺术家、各种杂志(交响乐杂志、室内乐器杂志、钢琴杂志、声乐杂志,以及现代音乐杂志等)报道的大量音乐作品的作者。 除了作曲家本身的创作之外,左贞观还积极地(特别是在近些年)从事音乐社会活动。在1992年成为俄罗斯爱乐乐团的创始人后,左贞观先生在俄罗斯和中国成功地举办了大量的音乐会与交流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宣传俄罗斯和中国的音乐。 我仅以2011年——2012年和2012年——2013年两年里我所统计的左贞观工作纪要来看当今这位俄罗斯华裔作曲家,我们一下即看得出的是大量的音乐学术活动和中俄两国的音乐交流几乎占据了他后期绝大部分也可以说是全部内容; 一、左贞观2011——2012年度工作纪要: 2011年11月,作为海外嘉宾代表参加第九届全国文联代表大会; 2011年12—2012年1月,带领俄罗斯爱乐乐团在中国内地巡回演出; 2012年1月25日—2月5日,带领俄罗斯爱乐乐团在韩国7城市演出; 2012年5月,带领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赴华巡演; 2012年5月22日,参加福州“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国际传播与推广”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发表学术论文《中国文化艺术海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 2012年8月8日,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举办“左贞观作品音乐会”,由俄罗斯著名指挥家弗拉基米尔·雷洛夫指挥; 2012年8月8日,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授予左贞观名誉“客座教授”; 2012年9—10月,《南方都市报》、《中外文化交流》、《光明日报》、《人民音乐》杂志,发表《中国文化艺术进军海外的困境与应对》学术论文; 2012年10月17日,“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因组织安排郑小瑛暨厦门爱乐乐团俄罗斯演出而未能前往,提交论文《齐尔品与中国文化》。研讨会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美国齐尔品协会主席本杰明·弗克曼(Benjamin Folkman)先生出席; 2012年10月18—20日,作为制作人策划中国著名女指挥家郑小瑛暨厦门爱乐乐团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演出,获得极大成功; 2012年11月29日—12月5日,担任莫斯科现代艺术国际比赛作曲评委。 2012年12月19日—2013年2月17日,率领俄罗斯爱乐乐团赴华在保利系统各剧院演出; 2012年12月26日—2013年1月15日,组织梁赞爱乐乐团赴华演出; 2012年12月25日—2013年1月10日,组织莫斯科国家交响乐团来华演出; 2012年12月20日—2013年1月10日,率领俄罗斯轻音乐乐团赴华演巡演。 二、左贞观2012——2013年度工作纪要: 2013年1月,左贞观先生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前20名候选人。中央电视台拍摄《架起中俄友谊的桥梁》短片并播出; 2013年2月,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举办题为《东方与西方:历史,社会,文化》国际学术会议,V. Korpenko宣读论文:左贞观的《大提琴奏鸣曲》; 2013年2月19日,莫斯科爱乐协会音乐会演奏左贞观改编的二胡曲《江河水》,演奏者为中国赴俄罗斯留学生吴沐潇。 2013年2月25日,《光明日报》刊发左贞观撰写的“中国文化如何进军海外”一文; 2013年3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左贞观撰写的“满怀信心实现中国梦”——中国梦·赤子心; 2013年3月15日,伊尔库茨克交响乐团举办左贞观音乐作品晚会; 2013年4月30日,为美国教授大卫·艾里赫完成动画片《Meditation》音乐创作及制作; 2013年4月,俄罗斯喀山音乐学院出版学术杂志刊登了左贞观的学术论文; 2013年5月,《人民音乐》5月号刊发“架起中俄友谊的桥梁——2012年第31届哈尔滨之夏左贞观作品音乐会侧记”,作者郭萌; 2013年5月,伊尔库茨克出版DVD《世界民间故事》的音乐,其中有亚鲁林的芭蕾舞剧《舒拉列》、左贞观的芭蕾舞剧《小河淌水》、拉威尔的《鹅妈妈》、柴科夫斯基的《雪姑娘》; 2013年5月20日,作为制作人出版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雅库舍夫的两张CD; 2013年6月4日,厦门爱乐乐团演奏左贞观创作的管弦乐曲《汉宫秋月》; 2013年6月12日—15日,左贞观作为音乐会制作人组织杭州爱乐乐团赴俄罗斯演出(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演出大厅,圣·彼得堡斯莫尼大教堂); 2013年9月1日,为美国教授大卫·艾里赫完成动画片《Pencil Test》的音乐创作及制作; 2013年9月7日,俄罗斯爱乐乐团在卡鲁加市福耀工厂开幕式上演奏中国乐曲《梁祝》、《黄河》; 2013年9月10日,中央四台播放CCTV-4全球侨胞中国梦——华人音乐家左贞观。 2013年10月6日,叶卡捷琳堡欧亚国际音乐节上演奏左贞观创作的打击乐《五行》。 从上述的列举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左贞观的音乐学术活动、音乐交流活动,还是我在下面论文之中即将列举的左贞观大量音乐创作作品,在所有表现形式中都能够充分展示出左贞观对俄罗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特点的独特融合,就我个人而言,这首先是由作曲家非凡经历及其创作命运的特殊性决定的。 为了阐明上述的观点和本文要研究的这个问题,必须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如何深入的去挖掘、归纳和梳理内容丰富的,归源于中国文化和俄罗斯——欧洲文化之根的创作源泉,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中国和俄罗斯学者们之中,关于本问题概念中形成的“东方”和“西方”观点的区别和处理与不同文化导向等方面,在本论文的论述中我采用了俄罗斯当代权威东方学者们的大量学术论点,并以左贞观本人针对中俄音乐文化艺术和学术交流的突出贡献做出了着重细致的阐述。 另外在论文中列举左贞观先生创作的音乐作品有: 1974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弦乐四重奏》; 1975年:以《诗经》为素材的三首艺术歌曲; 1979年:《钢琴变奏曲》; 1983年:《大提琴奏鸣曲》; 1987年:为李白诗词谱曲的三首浪漫歌曲; 1989年:以中国古代诗词为素材的三首浪漫曲; 1989年:《钢琴组曲》; 1990年:弦弦乐曲《汉宫秋月》; 1993年:五位打击乐器表演者的《五行》; 2006年:芭蕾舞剧《小河淌水》。 在附录中左贞观创作目录里,按照左贞观本人的划分,将其创作的作品分成三类:学院前、学院学习阶段、学院后。(参见本文附录3) 就左贞观的音乐活动、音乐创作及音乐作品,到目前为止还不是专门研究的对象,从当代俄罗斯到当下中国,也曾从未有学者完整地研究过。在俄罗斯音乐出版物中,关于作曲家的报道,除了少数几个例外之外(切列尼切科著作中的评语、列贝奇的文章、音乐会的简介和评论),主要是以采访的形式叙述。在中国的报道和记述中,也形成了独特的相似情况。作曲家的创作和音乐组织活动经常成为音乐评论家注意的对象,在中国音乐学的学术论著中缺少甚至没有关于作曲家左贞观创作风格及音乐活动研究的文献资料。 因此,论文的撰写不仅突出强调了左贞观对民族音乐源泉的热衷是具有形成音乐家创作个性和文化影响的双重性特点之外,受其影响:一方面,我在分析俄罗斯音乐教育、作曲家所接受教育的音乐学院在作曲家艺术观点和创作生涯中形成作用的同时,另一方面,旨在重点强调左贞观先生对祖国和中国文化的赤诚和热爱,并且透过对二十世纪下半叶俄罗斯音乐文化的观点,以及对当代中国音乐发展的特点中形成的音乐美学概念应当形成的反思等等。 最后在最终的结论中作出研究总结,完整论证左贞观的音乐创作对当代东方和俄罗斯音乐传统的艺术影响,以及鲜明的和个性的艺术体征。从而突显在当代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特点中,左贞观大量音乐活动及音乐创作的特殊现实意义,最终以阐明左贞观对传播中国和俄罗斯音乐文化艺术及充实和扩大世界文化内涵的张力为主要撰写任务。进一步揭示出:“两种不同的、完全不尽相像的、互相不尽影响的、有时相对的不同文化背景结合的同时,就俄罗斯当代著名华裔作曲家左贞观而言,他创造的不仅仅是音乐奇迹,这更是一个两种文化本源的、及本性所固有的组合奇迹——两种文化中的每一种文化都成为了作曲家自己的文化。” 综上所述,全文以左贞观先生个人风格和创作特点的角度来看俄罗斯著名当代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以其作品的浓郁风格和表现形式来分析作曲家的创作特点;用其频繁的音乐交流活动来概括和总结其对中国音乐的传播和贡献,是我这次论文撰写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并构成研究对象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