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唾液腺肌上皮癌为一种发生于唾液腺的完全或几乎完全由肿瘤性肌上皮细胞构成的罕见疾病,其发生率占不到唾液腺全部肿瘤的1%。正因其少见性,以致临床对它的生物学行为、组织病理学表现、最佳诊治方式及预后等方面的认识也受到局限。而肌上皮细胞具有向上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双向分化的特性,故其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表现多样。本文旨在通过对本院收治的唾液腺肌上皮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测定肌上皮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并对临床疗效和预后进行分析,以为唾液腺肌上皮癌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提供参考信息,以期能够提高临床对肌上皮癌的诊断率及治疗效果。文中收集了自2000年至2011年共11年间由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连续收治的共14例肌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各7例,年龄分布自14岁至80岁。所有患者均采用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方式,除1例因解剖部位限制无法完全切除肿瘤外,其余患者经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证实均达到切缘阴性。14例患者中除6例患者于术后给予了辅助放疗外,均未进行其他辅助放化疗。自本院病理档案室获取此14例患者所有病理组织切片及组织蜡块,并对切片进行复习以对病理组织学特征进行总结,收集了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厚度、细胞类型等数据,大体标本检查发现肿瘤均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根据细胞形态,将肌上皮癌分为5种类型:上皮样细胞型、浆细胞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透明细胞型及混合型。肿瘤细胞多排列成片状,或形成条索状及小梁状等结构,肿瘤间质数量不一,但肿瘤组织中坏死、囊性变及黏液样等区域少见或未见。所有肿瘤均可见肿瘤细胞向周围正常组织以及血管、神经、骨组织等的侵润。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测定通过CD31单克隆抗体对内皮细胞进行标记并计数后得出,最后测得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分布区间为40~68每0.36mm2。患者的随访信息通过与患者本人进行电话、信件交流及查询复查记录对患者获得,随访期限最短者为15个月,最长者达132个月。其中除3例患者发生了术后局部复发外,其余患者未发现疾病复发或转移征象。我们发现复发者均未进行术后辅助放疗,而给予术后放疗的患者包括1例切缘阳性的患者,均未发生复发。通过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对肌上皮癌的多个组织病理学参数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及预后进行分析后发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与多个参数——包括肿块厚度与最大直径、近似肿瘤生长速度、肿瘤的T分期及TNM分期——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而其中近似肿瘤生长速度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之间表现出了较其他因素更强的相关性,虽然并不显著(p>0.05)。而患者年龄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也未表现出性别差异性。而具有更大的近似肿瘤生长速度、更高的TNM分期、更大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或更大厚度的肿瘤的患者,其预后愈差;其中以TNM分期与预后关系更密切,虽然并不显著(p>0.05)。所以我们认为,尽管具有更明显的侵袭性行为的肿瘤(更高的TNM分期及对周围骨质的侵犯),其预后相对更差,但是本研究并未发现在肌上皮癌患者的预后与所调查的肿瘤组织学参数(TNM分期,肿瘤直径,肿瘤厚度,近似肿瘤生长速度)及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彻底的手术切除是治疗唾液腺肌上皮癌的有效措施,而术后辅助放疗似乎对于控制局部复发具有一定作用。当然,为获得更可靠的结果而需扩大样本量的必要性也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