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华经》全称是《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经典的重要著作之一。该部经典形成于大乘佛教的初期(最晚不超过公元2世纪),后来逐渐流传到中亚、新疆,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大地。关于法华经变的图像内容,主要在中国中原、河西和吐鲁番地区,印度和中亚暂时未发现。吐鲁番位居丝绸之路要冲,是沟通西域和中原的必经之地,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柏孜克里克石窟作为吐鲁番两大石窟之一,现存壁画以高昌回鹘时期为主,绘画题材丰富,风格独具特色,其中的法华经变即是其典型代表。论文以柏孜克里克石窟法华经变图像为题进行图像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章主要对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和《法华经》的产生、发展、流传进行概述,除此之外还介绍了17、23、49、51窟中法华经变图像的内容、组合布局和洞窟形制情况。第二章首先对法华经变画的标志性图像二佛进行分析,包括二佛图像的来源和发展进行研究,结合经典对照分析,二佛并立的特殊性是柏孜克里克石窟独有的,其次是位于二佛并立两边的云中说法图,结合《法华经》分析研究,发现它们都是根据经典绘制,最后是针对法华经变的其他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第三章是对法华经变的艺术风格分析。艺术风格的分析主要是从图像构图、叙事方法、图像色彩和审美特征这几个方面着手,壁画构图以向心式和横卷式为主,色彩使用大量土红色,少量冷色形成对比,塑绘结合和对称是其审美特征。第四章是探讨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的法华图像艺术与中原和河西地区同类题材的联系,分析各地区之间法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印证中原与西域之间频繁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在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初步系统的梳理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的法华经变壁画,对照经文进行解读,分析二佛并立是释迦和多宝,释读出17窟中的四佛是受到中原流行的天台宗影响,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的法华经变与中原和河西地区的内容有频繁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