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在《论语·为政第二》篇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用“思无邪”来概括《诗经》的总体特征,自此,“思无邪”一语成为后世儒家学者解释《诗经》的圭皋。至于对“思无邪”含义的理解,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莫衷一是的问题,不仅国内的诗家争讼不休,国外的诗家也普遍存在争议。有文献记载,很早以前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已通过多种途径传到了韩国,并在韩国文坛深深扎根,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自然也不例外,并且受到了韩国文人学者的亲睐。据统计,在《韩国文集丛刊》里,“思无邪”一语一共就在415个不同的集卷中出现,可见韩国古代诗家对“思无邪”重视程度之高。因此关于中韩古代诗家对“思无邪”的阐释就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梳理中韩文献资料中“思无邪”的源流为基础,整合中韩古代诗家对“思无邪”的阐释,运用比较文学研究法、文本分析和文献学研究法,分析中韩古代诗家“思无邪”观的异同,并通过诗家代表朱熹和郭钟锡“思无邪”观的关系来探究中韩古代诗家“思无邪”观继承和发展关系。本文拟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对中韩文献资料中的“思无邪”的源流进行概述。这其中包括对韩国高丽超,朝鲜王朝各个历史阶段的“思无邪”观进行梳理和汇总,为后文的研究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通过梳理中韩古代诗家对“思无邪”的阐释,分析其异同性。这一部分,首先通过搜集整理中韩古代诗家对“思无邪”的论述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分类、汇总、比较,对中国古代诗家和韩国古代诗家对“思无邪”的理解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通过分析中韩古代诗家“思无邪”观的异同探究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并重点论述中韩诗家代表朱熹和郭钟锡“思无邪”观的关系。朱熹是中国古代诗家的典型代表,他的著作中有一套较成系统的论“思无邪”理论,而郭钟锡是韩国古代诗家的典型代表,他在文集中也有很多关于“思无邪”的论述,比起韩国其他文人只是在文集中只言片语的提到“思无邪”,可以说郭钟锡对“思无邪”的研究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第三部分通过分析郭钟锡“思无邪”观对朱熹“思无邪”的接受,以及韩国其他诗家对朱熹“思无邪”的接受或驳论,以此来窥探中韩古代诗家“思无邪”观的关联性。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思无邪”一语是《诗经》总括性语言,其研究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本文从中韩古代诗家对“思无邪”的阐释入手,研究两国“思无邪”观的关系,希该课题为我们更全面了解中韩两国对“思无邪”的阐释提供一些思路和线索,丰富中韩文学比较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