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公平,风尚优良,社会成员拥有共同理想,关系融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人们共同的期盼以及致力奋斗的共同目标。教育在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与现代化进程中始终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观念改变、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学校德育该往何处去?如何调整德育目标,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这一切,当为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首要问题。 本研究旨在与“和谐社会”理论相呼应,提出更具时代感的教育目标;唤起人们对德育的“育人”功能的重新认识,将培养大写的、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作为教育的现实目标与最终目标。在论文选题与写作过程中,阅读了理想人格及其养成、道德教育目标、德育价值与功能、德育模式、德育创新等方面的代表著作与最新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辩证的方法论思想为指导,通过系统分析与论证,形成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是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应有的价值定位,是德育创新的首要目标。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分析法,对比法,归纳法。 理想人格教育是我国的一贯教育传统,亦为我国社会主义德育的主体模式。关于理想人格的养成与教育和德育目标与价值定位的问题,我国已有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将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提高到德育目标创新与价值定位的高度来认识,则是本文的首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传统道德规范受到强烈冲击,而与新形势相符合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从而导致社会道德出现了混乱、无序的状态。欲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培养人的自我适应能力与超越、发展的能力,使人能够认识社会,把握自我,与变化不拘的外界世界和谐互动。社会转型期,教育的职责在于对社会有序发展起到其应有的助推作用。但传统的德育低效甚至于失灵。面对当前所存在的诸如德育主体迷失、德育内容远离生活、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和方法单一、渠道不畅等导致的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差的问题,学校德育应从目标定位入手。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当是学校德育目标创新与价值定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