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油酸型动物模型,研究胸部弥漫性彗星尾征与腹部脏器早期损伤的相关性,探讨胸部弥漫性彗星尾征提示腹部脏器早期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制模前留取全部实验动物的肺、肝、肾声像图,随即处死对照组实验兔。实验组制备油酸型胸部弥漫性彗星尾征动物模型,制模成功的标准为胸部声像图表现为至少一个肺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弥漫性彗星尾征。制模成功后留取肺、肝、肾脏声像图,处死实验兔。解剖两组实验兔,取出肺、肝、肾、脾脏,制备组织切片。观察、记录两组实验兔各脏器的大体观及镜下组织学改变。根据胸部声像图表现记录超声评分:短小彗星尾征1分,孤立彗星尾征2分,轻度弥漫性彗星尾征3分,中度弥漫性彗星尾征4分,瀑布征(重度弥漫性彗星尾征)5分。根据脏器镜下病理损伤面积百分比评估脏器的损伤程度,分析胸部弥漫性彗星尾征与腹部脏器损伤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胸部弥漫性彗星尾征制模的成功率为100%,肝、肾声像图表现在实验前后未见明显改变,脾脏未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共同出现的大体病理表现为:肝表面见散在分布的粟粒样大小白色结节。实验组与对照组共同出现的镜下病理表现:肝脏见寄生虫,肺脏及肝脏见慢性炎性病变,肺、肝、肾及脾脏均见淤血。实验组肺脏阳性病理改变的发生率为100%(11只/11只),大体病理表现为肺脏形态饱满,表面见暗红色出血区;镜下病理表现为肺水肿(11只/11只,100%)、肺出血(9只/11只,81.8%)。实验组肝脏阳性病理改变的发生率为45.5%(5只/11只),大体病理改变为形态饱满,表面呈红褐色,质韧;镜下病理表现为肝细胞水肿(5只/11只,45.5%)。实验组肾脏阳性病理改变的发生率为18.2%(2只/11只),大体病理未见明显异常,镜下病理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2只/11只,18.2%)。脾脏未发现明显阳性病理改变。结果显示肝脏损伤阳性实验兔的肺超声评分明显高于无肝脏损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肝脏损伤阳性实验兔的肺超声评分和肝脏损伤面积呈正相关(r=0.893,p=0.041),肺超声评分越高,肝脏损伤程度越重。结论胸部弥漫性彗星尾征的出现早于肝脏、肾脏声像图改变;腹部脏器的组织学改变以肝脏最为敏感,其次为肾脏,同期脾脏未见明显特异性改变;胸部弥漫性彗星尾征的范围和程度可提示肝脏和肾脏早期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