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无枝酸菌转化阿魏酸生产香草醛的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nin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草醛是最重要的芳香族化合物之一,主要应用于食品、饮料、香料和药物。微生物转化阿魏酸生产香草醛具有安全、环境友好的特点,且已通过美国和欧洲立法认可。本文以实验室筛选的具有降解阿魏酸能力的菌株为对象,开展了菌种鉴定,及其生长细胞、游离细胞和固定化细胞转化阿魏酸生产香草醛工艺研究,旨在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具体结果如下: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鉴定,确定一株有降解阿魏酸能力的菌株zhp06为拟无枝酸菌属菌株(Amycolatopsis sp.),并初步鉴定为广温拟无枝酸菌变种,此菌已保藏于中国典型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M2011265。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Amycolatopsis sp. CCTCC M2011265生长细胞转化阿魏酸生产香草醛的条件:其转化培养基为:果糖50g/L,酵母膏1g/L,Na2HPO44g/L,KH2PO40.1g/L,NaCl0.2g/L,MgSO40.2g/L和CaCl20.05g/L,以摇瓶装液量为30mL/500mL,接种量8%,35℃培养16h后添加12g/L阿魏酸和10%(W/V)树脂升高转化温度到40℃,24h得到香草醛6.13g/L。放大到7L发酵罐加入底物30g/L,62h产8.63g/L香草醛,对底物摩尔转化率为56.2%,转化效率为0.139g/L/h。研究CCTCC M2011265游离细胞转化阿魏酸生产香草醛的条件,得出:种子培养基扩大培养16h后离心得游离细胞转化反应时,菌体浓度10g/L,树脂添加量10%(W/V),初始底物浓度5g/L,通过补料转化,60h得到19.71g/L香草醛;游离细胞重复利用8次,第8次产香草醛仍有4.5g/L。放大到7L发酵罐规模,转化55h香草醛产量达到19.77g/L,对底物摩尔转化率为64.69%,转化效率为0.359g/L/h。初步研究CCTCC M2011265的固定化方法及其固定化细胞转化阿魏酸生产香草醛的条件,得出:木屑作为固定化载体,在菌体生长16h时添加木屑,添加量为300g/L,同时加入1g/L底物诱导5h时间后,分离得到固定化细胞。固定化细胞的转化反应条件为:初始pH9.0,底物浓度12g/L,转化温度40℃,24h得到5.2g/L香草醛。该木屑固定化细胞重复利用12次,产香草醛4.12g/L,当放大到3L发酵罐规模,运行140h,转化47.19g底物得到13.65g香草醛,对底物摩尔转化率为36.9%,转化效率为0.097g/L/h。
其他文献
通过CCD相机成像模型讨论了成像链路各个环节对系统传递函数的影响,分析了滤波器品质因数的增强效果、品质因数对信噪比的影响,品质因数对多个像元影响,分析表明:当相机光学部
高速公路上行进车辆载荷检测、包装生产线上产品重量在线检测及控制,等等,均需要对应用的力测试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测试,本文就待测力测试系统动态特性进行测试分析。考虑到实际测试系统的特性,本文搭建了由电阻应变式力传感器、测量放大电路、高通滤波电路组成的待测力测试系统。采用非周期三角波形力信号作为激励信号,同步采集待测力测试系统的响应信号,应用反卷积的方法处理激励和响应数据,数值求解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其
阐述大白菜软腐病的发病期、发病原因及条件,并从选地、选择良种、播前浸种、改变种植模式、反复中耕、合理浇水、施肥、早发现早治疗等方面介绍其防治措施。以供大白菜种植户
以菜用型甘薯日本川山紫为研究对象,探讨甘薯茎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不同季节栽插的甘薯茎尖生长情况及管理方式。结果表明:菜用型甘薯以春季扦插的茎尖产量最高,可采摘期最长,
从加大资金与科技投入,实施产业化、机械化、信息化等5个方面分析,阐明了重庆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以期对实现"三农"增收,特别是对重庆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具有参考
传统的多用户检测方法仅利用扩频码统计独立性,本文充分利用DS—CDMA信号中各用户扩频码的统计独立性和各用户信息数据序列的统计独立性,提出了基于独立分量分析和多用户检测的
提出一种分形结构的系统化生成方法,通过此方法可以系统化产生大量分形结构。这些分形结构可以用于分形天线/分形天线阵列的设计或其它分形结构的应用中。文中给出了以正方形为
基于电场积分方程的矩量法(EFIE-MoM),利用线面结点基函数(wire-surface basis function)研究复杂金属载体上Koch分形天线的电磁特性,完成了数值方法的理论建模和程序实现。首先通
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息息相关,人们一直在寻找各种方法来测量环境信息。传统的环境监测方法过度依赖人工的参与,且过程繁琐,因此设计一个简单易操作的自动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