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保障贫困人口的权益,对城市相对贫困人口进行差额补助的一种保障形式,对保障社会稳定、安定人民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道“安全网”。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发展所应该坚持的道路,并提出这条道路的顺利行走,需要社会保障来兜底,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被称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体制健康有序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19年的两会上,“应高度关注城市贫困人口”的口号再次被提出1,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宫蒲光表示,低保不仅要解决城市贫困人群的“吃穿两不愁”问题,也要关注该群体住房、医疗与教育所遇到的问题,低保人群的范围则应该将“相对贫困人口”纳入。这就要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是灵活的,科学的,能将有限资金充分发挥效用的。低保标准的制定既不能过低,不能保障贫困人口的发展权利,也不能过高,形成福利依赖,造成财政负担。然而,现在我国各省市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却普遍存在着标准差异大,影响因素不稳定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源于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亦归咎于我国各省市政策制定专业性差,参考指标参差不齐,低保调整多依赖于经验,未形成统一标准等原因。因此,正确认识低保政策制定乱象,分析各省市低保标准制定的合理程度、判断影响低保标准制定的相关因素及其存在的状态都是极为重要的。本文核心研究内容为深入剖析城市居民低保标准的定义,建立ELES模型测算低保标准范围来判断我国各省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合理程度,并通过LMDI模型分解各省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来判断其影响因素,最后建立脱钩弹性模型对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ELES模型和LMDI模型中所提到的影响因素如基本消费支出与低保财政支出等因素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以判断相关影响因素的影响机制与存续状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城市居民低保标准尚待提高;第二,各省市间城市居民低保标准差异性较大;第三,各省市间城市低保标准制定缺乏统一依据。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建议:第一,提高低保标准,满足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消费需求与发展需求;第二,统一低保标准参考依据,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