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目前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基本情况和影响因素,初步建立适合深圳实际的健康促进管理工作机制,为政府出台深圳健康促进工作有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与内容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情况、工作网络设置情况,人员结构,经费预算,技术培训及对深圳健康教育与促进管理工作的建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向20-25位健康教育专家进行两轮咨询,最终构建深圳健康促进管理工作机制。结果1.大专以下学历人员占18.89%,其他专业人员占28.57%,无编制人员占46.54%,低学历、非专业、无职称现象比重过大,专业力量薄弱;健康教育机构占7%,设置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率低(χ~2=41.08,P<0.001),未设置健教科室或部门的机构占17.02%,领导重视程度不足,组织架构混乱,缺乏统一管理,工作机制运行不畅;无相机、投影仪、视屏和活动室的机构分别占35.11%、34.02%、27.66%、64.89%,健康教育机构设备资源欠缺;差额拨款机构占63.83%,专项经费支持不足;无进修、科普文章、学术文章和课题的机构分别占88.46%、47.44%、68.83%、85.90%,从业者业务素质不够高,科研能力建设欠缺。2.各级专业机构在政府主导下指导各区基层单位参与实施,健康教育基层机构应以业务培训指导的模式开展工作;团队中要需要综合型、多类型和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专业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保证人才梯队的稳定性;业务经费结合群众需求进行经费预算,加大经费投入,专款专用;区政府下文组建全区的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将网格员纳入,垂直式管理,所有部门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统一管理,以此整合资源;通过政府主导,各部门联动协作,建立健全街道和社区网络,基层落实工作,在社区办事处设立学习、教育的场所,联合医院、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到社区坐诊有,加大健康教育网络队伍的建设和扩大宣传面覆盖面等方法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参与本次调查的23位专家涵盖上海、北京、广东、山东、福建、浙江、湖北等7个省市,工作单位涵盖疾控中心、高校、研究院和健教机构。专家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学历以硕士为主,工作年限以40年以内为主,专家职称均在中级以上,高级职称过半,专家从事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年限在30年内过半,说明本研究专家可信度较高;本研究两轮专家函询回收率为100%,说明咨询专家积极性非常高,结果可信度高;W值范围由0.07-0.25增长至0.44-0.68,χ~2值范围由19.79-114.97增长至193.62-312.58,P值范围均小于0.001,说明专家对市级、区级、街道和各类健康场所健康促进管理工作机制指标的协调性较好;权威系数基本高于0.75,说明专家具有较高的权威,健康促进管理工作机制指标体系可靠。结论1.政策支持、立法保障、人才引进与能力建设、经费支持、组织架构、跨部门协作网络、考核评估机制与监测体系建设是制约深圳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2.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初步构建的深圳市健康促进工作运行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运用于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3.本研究构建的以政府为主导,专业机构指导,多部门联动协作,社会单元参与实施的健康促进工作运行机制与健康促进工作紧密结合,为深圳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可行的工作机制和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