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轮作体系下施用猪粪对土壤及作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ri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用有机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猪粪由于排放量大面成为有机肥的重要来源。农业生产中,猪粪往往富含一定的重金属,长期施用可能会对土壤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本文在稻-麦轮作田间试验下研究猪粪还田对土壤及作物重金属Cu、Cd、Pb、Zn的影响,探究其安全农业生产的风险状况,为成都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实验共9个处理,不施肥(CK)、纯化肥(CF)、全量秸秆配施化肥(SCF)3 个处理,以猪粪施用提供 20%N(M1)、40%N(M2)、60%N(M3)、80%N(M4)、100%N(M5)、120%N(M6)为基础,补以化肥达到氮平衡的6个处理,在为期2年的大田定位试验基础上,以第二年小麦和水稻成熟期土壤及作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中重金属Cu、Cd、Pb、Zn含量变化及作物不同器官重金属含量分布,并进行了相应的生态风险评价。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猪粪施用量的增加,小麦季与水稻季土壤中Cu、Cd、Pb、Zn的总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试验进行2年后土壤重金属含量均在《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T332-2006)的安全限量内。就重金属的各部分形态而言,无论小麦季还是水稻季,各处理下重金属Cu、Cd、Pb、Zn形态均以残渣态为主,残渣态含量约占总量的40%~60%左右。弱酸提取态Cd无论在小麦季还是水稻季所占全量的比例仅次于残渣态,约占总量的16%~23%。表明土壤中有效态Cd的含量较高,Cd的潜在污染风险较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注意防控Cd污染。猪粪各处理与对照组比较(CK、CF),无论小麦季还是水稻季,施用高量猪粪M6处理(17844kg·hm-2)下的重金属Cu、Cd、Zn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处理。除个别形态外,重金属大部分形态在M6处理下也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表明过量施用猪粪不仅会使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增加,也会导致大部分形态含量增加。(2)重金属含量在小麦(根、茎、叶、籽粒)各器官中,均呈现Zn>Cu>Pb>Cd。各重金属在不同器官内的含量不同,其中重金属Cu、Cd在各器官中含量呈现根>叶>茎>籽粒;重金属Pb在各器官中含量呈现根>茎≈叶>籽粒;重金属Zn在各个器官中的含量呈现根>籽粒>叶>茎。低量猪粪处理M1、M2(2794~5948kg·hm-2)较化肥处理CF能降低小麦各器官重金属的含量。随着猪粪施用量的增加,小麦器官中各重金属含量都有增加的趋势。重金属含量在水稻根、茎、叶、籽粒各部分器官中,均呈现Zn>Cu>Pb>Cd。各重金属在不同器官内的含量不同,重金属Cu在各器官中含量呈现根>茎>籽粒>叶;重金属Cd在各器官中的分布呈现叶>根>茎>籽粒;重金属Pb、Zn在各器官中分布呈现根>茎>叶>籽粒。低量猪粪M1(2794kg·hm-2)较化肥处理CF能降低水稻各器官中的重金属含量。(3)在小麦-水稻轮作体系下,小麦季土壤中Cu、Cd、Pb、Zn总量与猪粪的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水稻季在金属Cu、Cd、Zn总量与猪粪的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小麦和水稻籽粒中Cu、Cd、Pb、Zn含量与猪粪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4)土壤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指数分析表明,各施肥处理下小麦季和水稻季土壤重金属Cu、Cd、Pb、Zn单因子污染指数及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7,处于无污染状况。处理M6下土壤重金Cu、Cd、Pb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及综合污染指数,接近轻度污染的临界值0.7。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析表明,小麦季和水稻季各施肥处理下土壤重金属Cu、Cd、Pb、Z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及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30,处于无污染状态。Cd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16.06~20.78)高于Pb、Cu、Zn的风险指数(0.51~3.47),土壤重金属Cd的潜在生态污染污染程度更大。猪粪各处理下土壤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显著高于空白处理CK及纯化肥处理CF(P<0.05),表明施用猪粪可能对土壤造潜在的污染风险。不同施肥处理下为小麦,水稻的根系、茎秆、叶片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处于轻微风险等级。从四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来看,稻麦根、茎、叶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均以Cd为主。各施肥处理下的稻麦籽粒Cu、Cd、Pb和Zn的单一重金属健康风险系数都小于1,对人体健康威胁不明显。
其他文献
NAD激酶(NADK)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唯一催化NAD(H)磷酸化生成NADP(H)的关键酶,在调节细胞内NADP(H)代谢依赖的NAD(H)/NADP(H)的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NAD(H)和NADP(H)是生物
(1)进一步完善了长江中下游暴雨系统物理模型研究.A.分析研究了强暴雨系统对中纬度乌拉尔阻塞高压短期变动的响应关系以及副热带高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强暴雨和干旱的影响
我国地形条件极其复杂,应当结合环境特点,工程特性,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加固处理技术,文章通过介绍软土的概念以及其性能,在结合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技术的机理的基础上,讲述地基
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圆满完成项目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于2006年12月11~12日顺利通过了
木塑复合材料(WPC)常用磷-氮系阻燃剂聚磷酸铵(APP)无毒、高效,但是与聚合物相容性及抗流失性差,其加入会极大降低基材力学性能及其他性能。另外,APP在单独使用时阻燃效率受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加,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川渝地区范围较广,东西部区域地形差异大,不同地形区内极端气候事件的水热组合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