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56只成年日本大耳白母兔进行乳腺上皮细胞凋亡观察试验,来探讨哺乳动物在泌乳期前后乳腺上皮细胞凋亡数量及泌乳量变化的规律。母兔试验前和期间自由采食和饮水。泌乳前后乳腺上皮细胞凋亡数量检测的采样时间分别为未妊娠、分娩后第2d,8d,16d,24d,32d,39d,46d共8个时间点进行采样。在前6个时间点各屠宰5只母兔,在后2个时间点各屠宰3只母兔,每只母兔取乳腺组织迅速分别放入平皿置4℃冰箱中保存和放入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中保存;测量泌乳量的采样时间分别为分娩后第2d,8d,16d,24d共四个时间点进行采样,每个时间点测量20窝仔兔吃奶前和吃奶后的体重。
本试验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流式细胞仪分析法检测母兔泌乳前后乳腺上皮细胞凋亡数量;采用仔兔吃奶前后窝体重变化差值测量泌乳量。试验数据均用SA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苏木苏-伊红染色,细胞核呈蓝色,胞浆呈粉红色。未妊娠期乳腺腺泡小,腺泡腔内无分泌物,腺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凋亡细胞核浓缩,呈圆形或新月形,数量多,与分娩后各期凋亡细胞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分娩后2天乳腺腺泡变大,上皮细胞为矮柱状,细胞核椭圆形,腺泡腔变大,有的腺泡腔内充满浆液,凋亡细胞数量减少,与分娩后46天的乳腺细胞凋亡数量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与分娩后其他各期凋亡细胞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分娩后8天,分娩后16天腺泡上皮为矮柱状或柱状,细胞核呈圆形,腺泡腔大,腺泡腔内充满乳汁,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差异不显著(P>0.05);分娩后39天,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变化显著(P<0.01);(2)免疫组化染色,正常细胞核被染成蓝色,凋亡细胞质被染成棕褐色。未妊娠母兔与泌乳后各期乳腺组织细胞凋亡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分娩后2天与分娩后46天乳腺细胞凋亡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与分娩后其他各期差异极显著(P<0.01);分娩后16天与分娩后24天差异不显著(P>0.05);(3)流式细胞仪分析法检测,未妊娠期母兔乳腺上皮细胞凋亡比率大,泌乳旺期乳腺细胞凋亡比率小。未妊娠期与分娩后各时期凋亡百分率差异极显著(P<0.01);分娩后2天与分娩后8天、分娩后39天、分娩后46天差异不显著(P>0.05);分娩后32天与分娩后46天和未妊娠期差异极显著(P<0.01);(4)母兔的泌乳量从分娩后2天到分娩后8天泌量逐渐增多,但变化不显著(P>0.05),到分娩后16天达到高峰,与其他三期泌乳量差异极显著(P<0.01),分娩后24天泌乳量下降,变化显著(P<0.05)。(5)母兔泌乳量与乳腺上皮细胞凋亡数量呈负强相关。
以上结果表明:(1)未妊娠兔乳腺细胞凋亡数量大,在泌乳初期及泌乳后期也较显著,在泌乳旺期细胞凋亡不显著。(2)泌乳量在分娩后第16天达到峰值,且与细胞凋亡呈负强相关。
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哺乳动物产奶量与乳腺上皮细胞凋亡数量之间这种负相关关系,为探索通过抑制细胞凋亡途径提高泌乳量及临床防治乳腺疾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