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是我国航天大年,首次火星探索任务预备执行。当下,航天领域合作与创新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各界参与航天科普教育的热情日益高涨。为满足大众需求,普及火星及太空探索的相关知识,2019年3月30日,首届“赶往火星”国际论坛在北京天文馆召开。笔者有幸参与并承担其中口译任务,经过认真准备,圆满完成相关工作。为总结经验,提高口译质量,本报告回顾了此次任务,并以释意理论为框架分析了《赶往太空》英汉交传中的问题,探索了其对科普口译的指导作用。《赶往太空》属于科普讲座,发言人以简明易懂的语言普及深奥的科学知识,兼具表现力及说服性。口译中,译员应做到理解准确,语言自然,表达地道。释意理论源自达妮卡·赛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和玛丽雅娜·勒代雷(Marianne Lederer)对口译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其对口译教学及实战的指导性一直备受国际译界的高度重视。通过案例分析,有如下发现。译前对主题知识的充分准备以及口译过程中的认知补充不仅能增加译文的流畅性,更有助于理解发言人的立场与风格,体现其情感及欲说之言。重复型话语的口语性使其翻译易显冗余,应进行语言脱壳,实现意义对等,方便听众理解;此外,须避免形式上的书面感,在抑扬顿挫中再现其表现力,将发言人的重点传达到位。在表达时,应为听众着想,考虑潜在的知识盲点,处理好源语中的修辞,使译文清晰易懂,以避免给听众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希望本报告能为科普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以促进科学文化的普及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