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这次化学课程改革的设计,化学课程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中学化学知识采取“三段式”设计,无论在中学化学的哪个阶段中,都有物质结构知识内容的存在,需要重新加以认识;另外,在化学新课程标准中,物质结构知识本身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有的知识的要求比以前提高了,对有的知识的要求比以前有所降低,还增加了许多新知识;例如:增加了“手性分子”、“等电子原理”知识等。物质结构理论一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难点;物质结构知识对其他化学知识的学习具有指导和统领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强调学习者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差异性和发展性。物质结构课堂教学中也应该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实现科学素养提高的“三个转变”,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物质结构教学中,以建构主义和“先行组织者”策略作为基本的教学理论基础,注重初、高中物质结构知识的教学衔接;控制物质结构知识内容的深广度,处理好物质结构知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同时,创设有利条件,克服物质结构知识抽象、难懂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有效地实施物质结构知识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关于物质结构和性质的理论基础上,了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及分子间作用力的相关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从微观结构推断宏观性质的观念,形成从事物内在本质来着手探测外在表象的思想,并让学生形成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总结规律,并从规律中预测新知的能力。这不仅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更为学生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对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公民,以及对培养未来在化学学科领域继续深造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