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公司肉鸡养殖场ND、IB等时有发生,为了控制该病的发生,本试验通过检测肉鸡ND、IB的母源抗体及疫苗免疫后抗体的消长变化,重新制定了免疫程序,并对其效果进行了监测。将200只1日龄罗斯308雏鸡,随机分成6组,试验Ⅰ、Ⅱ、Ⅲ、Ⅳ、Ⅴ、Ⅵ六个组组。试验Ⅰ组30只雏鸡,自2日龄始,跟踪检测母源抗体变化,当ND的抗体≤6log2时进行ND疫苗的首免,继续检测血清抗体变化情况,若抗体再次低于6log2时,则进行第二次免疫。试验Ⅱ组30只雏鸡,按照公司的ND免疫时间进行疫苗免疫。试验Ⅲ组30只雏鸡,当ND≤6log2时,IB≤3000时进行两种疫苗的免疫,跟踪检测抗体变化,当血清中抗体再次低于ND≤6log2时,IB≤3000时,进行第二次免疫。试验Ⅳ组30只雏鸡,按照公司的ND、IB的免疫时间进行疫苗免疫。试验Ⅴ组30只雏鸡,严格执行公司整套免疫程序,按时接种ND、IB、IBD、AI四种疫苗。试验Ⅵ组为对照组,40只雏鸡不接种任何疫苗,跟踪监测ND、IB抗体变化。各试验组鸡只使用脚标编号,分别在2、5、7、10日龄进行心脏采血,在13、16、20、24、28、31、35、39、43日龄进行翅下采血,每次每组采血10只。IB抗体检测采用ELISA方法,ND抗体水平检测采用血凝血抑实验方法。母源抗体检测结果显示;2日龄时ND母源抗体水平较高且抗体滴度整齐、均匀、平均为9.1log2。随着日龄的增加,母源抗体逐渐下降,31日龄时母源抗体下降到1log2。在5日龄时,ND母源抗体均值为6.1log2(ND≤6log2),因此将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新城疫疫苗首免时间确定为6日龄,在16日龄时,ND抗体均值为6.9log2,决定进行第二次免疫,将第二次时间确定为17日龄,在28日龄时,ND抗体均值为6.1log2,进行第三次免疫,免疫时间确定为28日龄。ND抗体检测结果显示:试验Ⅰ组与Ⅱ组比较,前期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31日时,试验Ⅰ组(6.8log2)较试验Ⅱ组(2.1log2)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Ⅰ组与试验Ⅲ组(6.1log2)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与试验Ⅳ组比较,前期检测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在31日龄时试验Ⅰ组与试验Ⅳ组(2.1log2)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Ⅰ组与试验Ⅴ组比较,31日龄时试验Ⅰ组与试验Ⅴ组差异极显著(P<0.01),IB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雏鸡IB母源抗体水平较高,2、7日龄分别在7486与2885之间,在第7日龄进行了IB疫苗的首免,16日龄IB抗体滴度为3025,17日龄进行二次免疫,随着日龄的增长肉鸡的母源抗体逐渐衰减,30日龄后降到很低。试验Ⅰ组与Ⅲ组比较,IB抗体消长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Ⅲ组IB抗体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显著(P<0.05),24日龄、28日龄、32日龄、35日龄检测结果显示,试验Ⅰ组、Ⅲ组IB抗体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Ⅰ组与试验Ⅲ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根据试验结果确定ND、IB的免疫程序为:新城疫疫苗接种日龄分别是6、17、28日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接种日龄分别是7、17日龄。在盐山公司肉鸡养殖基地应用该免疫程序进行验证性试验,结果显示:整个饲养周期中,试验区域内均未出现发病情况,而应用公司免疫程序的鸡群,仍有ND、IB病的散发;在巨鹿、大名肉鸡养殖基地应用新免疫程序免疫鸡群,ND、IB基本得到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