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推行,后勤改革不断深入,逐步实现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剥离。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取得了许多成效的同时,也步入了攻坚克难时期。后勤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财务管理、人事、分配等许多深层次问题和难点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导致改革步伐放慢,进一步的市场化运作受阻,改革风险增大。就全国而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远未完成,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还处于过渡阶段,还没有真正成为自立经营、独立核算、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实体。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下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目标进行研究的。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查阅法、系统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研究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借鉴产权理论、契约论和委托—代理理论,通过对高校后勤实体的产权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了授权经营是后勤实体产权改革的最佳模式选择,后勤实体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个契约关系的共同体,实体内部存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中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观点进行了评述,指出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佳选择就是权衡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在具体对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进行研究过程中,本文运用时段递进的形式对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改革的历程进行了简明的回顾,阐述了启蒙探索时期(1985—1998)、快速推进时期(1999-2003)、攻坚克难时期(2004-2008)的财务管理模式,并对这几个时期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着重分析了目前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没有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体系不健全、指标构建不合理,尤其没有将反映顾客满意度指标纳入财务管理目标考核之列,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后勤实体的经营状况。在对高校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中,明确指出高校与后勤实体之间产权不明晰是制约后勤社会化的关键因素;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实体内部现采用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双重模式进行会计核算,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财务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是高校后勤实体财务管理中的积垢,并对由这些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进行了归类和分析。本文用较大篇幅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目标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在遵循财务管理目标原则的基础之上,对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进行了分析,指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高校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佳目标选择。本文对实现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度安排也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强调要明晰产权、建立健全相关者利益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成本费用核算机制、建立科学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合理的制度安排前提下,确立了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是由实体的经营能力、发展能力、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顾客满意度四类目标构成,并对各类目标涉及的具体指标进行了详细分析。本研究采用沃尔比重法对构建的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详细说明了如何进行指标的选择、权重的分配、指标标准值的确定,并通过对重庆某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对确定的目标评价体系进行了验证,表明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对高校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在于高校与后勤实体之间产权不明晰,导致改革受阻;(2)高校后勤社会化应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微利性三重属性,经营目标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满足师生生活所需;(3)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4)指出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指标体系有别于一般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指标,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指标体系主要由实体的经营能力、发展能力、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顾客满意度四个方面的指标构成,尤其是将满意度纳入了财务管理目标的范畴,这是对一般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指标的一种突破。最后还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及将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