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明标准是证据制度的核心,而证据制度又是诉讼制度的核心,因此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发展与完善对行政诉讼体制的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2002年最高院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虽然肯定了法律真实的理念与自由心证的作用,但因规定过于空泛、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仍不足以应对司法实践中的各种难题。在实践中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明明是相同或类似的案件,却因无明确具体的证明标准可循,使得审判结果千差万别,大大阻碍了我国行政诉讼体制的改革,现实急需对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体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对我国的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体系做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以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概念作为基点,通过分析两大法系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体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在综合考虑了诸多相关因素之后,提出一些构建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体系的具体建议,以期对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行政诉讼证明标准概述;第二部分是两大法系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考察;第三部分是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立法现状与问题;第四部分是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重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概念及特殊性。首先介绍了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概念。笔者从法律真实、自由心证、举证责任这三个方面对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概念进行了分析,从而对行政诉讼证明的概念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分析了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与民事、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差异性上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两大法系的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体系。主要列举了两大法系一些代表性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通过梳理这些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与正当性基础,从而探寻有益于我国的启示。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立法现状与问题的阐述。通过对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梳理,可以看出未来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制度的发展趋势,即法律真实正逐步取代客观真实而被社会所认同;此外,自由心证的作用也获得了立法肯定;而后又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存在的问题,包括:过于单一、不够透明、不受约束与过于严格。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重构的论述。首先,本文简要介绍了学界关于构建新理论的尝试,建立多元化的证明标准体系已获得普遍共识,其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相关配套制度的研究;然后,本文提出了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重构的具体建议,即在考虑诸多相关因素,如行政诉讼的目的、行政诉讼的价值、行政行为的类型与性质、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案件证明的难易程度之后,在坚持法律真实、自由心证、程序正义理念的基础上,首先,区分原告与被告,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对原告适用合理可能性标准;对被告则区分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具体来讲:对法律问题,以全面审查标准为一般标准,以优势证据标准或明显优势证据标准为例外标准;对事实问题,区分不同案件类型,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以清楚而有说服力的证明标准为一般标准,以排除合理怀疑标准与优势证据标准为例外标准。然后,通过建立相关配套制度,如举证责任制度、自由心证制度、行政程序制度、法官资格任用制度等,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体系。
其他文献
该文经过研究和大量的试验利用三极管的非工作区实现了特模拟量直接输入计算机的信息传输方法。该方法将传感器所采集的信息无需进行模数转换,即可直接将模拟量输入到计算机中
本文对司法实务中法律解释方法的选择进行了探讨。法律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规范的术语、文义所作的阐释与说明;广义的法律解释是指为实现法律适用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在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旅游业可以说是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广西的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隐私权也逐渐进入公民的视野中。隐私权发轫于西方国家,最先萌芽于民法领域之中,而随着公权力日益壮大,政府介入公民的私生活力度越大,公民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渴望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隐私权开始转向宪法领域。随着岁月的漫长洗礼和社会时代的变迁,隐私权在含义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宪法隐私权作为宪法的一项基本权利,其理论基础主要有独处权理论、亲密关系理论、信息控制理论、限制接触理
学位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与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旅游节事活动因其主题的鲜明性、活动的丰富性、参与的广泛性以及拉动当地经济效益的明显性而迅速发展,成为了各地政府眼中的“香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知识性、技能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包罗万象,且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的课堂没有固定的讲课模式。由于对信息技术的课堂不够重视,很多教师在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