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育儿角度看维吾尔族民族性的形成与传承——以新疆科克墩村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byst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文献搜集和新疆科克墩村的实地调查,阐述维吾尔族育儿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生态和历史背景。笔者试图通过这个角度的研究来探究维吾尔族民族性的形成和传承的原因。   本文前4章分别介绍了研究的缘起、研究的学术背景和维吾尔族历史和生态环境以及调查地点的社会、自然环境。第5章以年龄分段的方式对维族的育儿活动进行阐述,主要包括:生育期、婴儿期、幼儿期和小学儿童四部分,内容涉及成长各阶段的衣食住行、育儿礼仪、育儿方式和内容。第6章从人类发展生态理论对维族的育儿活动进行横向的结构分析,从而认识维族婴幼儿的成长环境。主要分五个系统,涉及到: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游戏与舞蹈、家庭经济及社会地位、社会文化背景等相关内容。   维吾尔族先民从漠北草原到塔里木盆地,在适应环境、与土著居民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政权集中、重商轻农、神秘主义盛行的政治、经济、宗教特征,并形成宿命、坚忍、热烈、团结的民族心理。文章的结论部分指出,维吾尔族民族性的形成与传承有历史的必然与偶然,通过育儿活动发生作用。在传统与现代的交错下,维吾尔族随境式的育儿方式成就孩子的自然成长,对传统进行多方面的传承,但是由于缺乏现代化的刺激和认知教育,对现代化的适应还需较长的时间。
其他文献
长期从事习惯法研究的高其才先生曾经指出:习惯法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附于某种社会权威和社会组织,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土家族习惯法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生
区域史研究是内蒙古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近代东部内蒙古地区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清末至民国不同时期(含伪满时期)对蒙政策、移民,以及社会经济变迁的专题研究,有关农
发展(development),一般指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如经济的变迁、国家的发展、工业的开发与利用等,即指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实践历程。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国家正面临全面建设的新时期,作为相对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民族地区来讲,发展问题与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相行并进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始终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议题之一。而作为民族地区发展基础单元的民族村寨,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资源禀赋等原因,在发展的历程上可谓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