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我国目前矽肺形式十分严峻,矽肺病例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矽肺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矽尘毒性,脂质过氧化作用,肺内细胞机制,细胞因子网络理论等学说,虽然每种学说各有其合理之处,但都不能完全合理地解释其致病过程。其中,免疫学机制历来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在矽肺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或下降。本实验试图建立实验性矽肺大鼠模型,全程监测矽肺大鼠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了解细胞免疫状况;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否在矽肺的发病过程中起着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近年来,细胞因子网络在矽肺发病机制中的研究也备受关注,核转录因子-κB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生物学活性都十分广泛,可能会在矽肺慢性炎症的持续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实时监控其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矽肺形成中的可能作用。目的:阐明间隔染尘后实验性矽肺大鼠细胞免疫状况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一次性染尘后CD4+CD25high T细胞和CD4+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在矽肺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探讨NF-κB和TGF-β1在实验性矽肺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建立大鼠矽肺模型,间隔染尘:分别在染尘后第7、14、21、28、35、42、49、56、63和70d(天)各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3只,采集外周血和脾,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脾组织的T淋巴细胞(CD3、CD4、CD8细胞)百分率。一次性染尘:染尘后第7、14、21及28天各处死模型组6只和对照组4只大鼠,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CD4+CD25high T细胞的频率及CD4+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频率;染尘后第1、3、7、14、21及28天各取大鼠肺组织制作组织切片,免疫组化SP法检测NF-κB和TGF-β1在36例实验性矽肺模型大鼠和24例正常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对NF-κB和TGF-β1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间隔染尘后,实验性矽肺大鼠外周血和脾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动态的变化。矽肺大鼠外周血CD4水平在实验早期(14w)高于对照组,在实验后期,在实验后期,CD3、CD4、CD4/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脾组织CD3水平在第13w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在第13w轻度增高(无显著性),在实验后期,CD3、CD4、CD4 /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一次性染尘后,模型组CD4+CD25high T细胞和CD4+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频率在整个矽肺进程中先减后增,以染尘后第7天明显减少和第28天显著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和TGF-β1在实验性矽肺大鼠早期纤维化(114d)过程中表达大量增加,其中,NF-κB的表达于染尘后第14d达高峰,TGF-β1的表达于染尘后第7达高峰。结论:在实验早期,石英增强获得性免疫反应;在实验后期,矽肺大鼠外周血及脾T淋巴细胞亚群存在明显异常,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紊乱,石英降低了获得性免疫反应。CD4+CD25+调节性T细胞频率随着矽肺病情的进展有所升降,提示其可能在维持大鼠自身免疫耐受和矽肺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NF-κB和TGF-β1在矽肺纤维化早期过度表达,说明二者可能参与早期矽肺纤维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