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肝移植患者霉酚酸药动学及其代谢物肠肝循环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un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是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肾、肝脏和心脏的移植后免疫抑制治疗。本研究测定MPA及体内代谢物浓度,研究肝移植患者服用麦考酚钠肠溶片(enteric-coated mycophenolate sodium,EC-MPS)后的药动学过程及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对药动学影响。同时运用动物模型,研究MPA在大鼠体内的肠肝循环(entero hepatic circulation,EHC)过程,进一步为提高移植患者MPA个体化治疗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本研究首先建立了LC-MS/MS法同时测定生物样本中 MPA及其代谢物7-O-葡糖苷酸MPA(7-O-glucuronide conjugate of MPA,MPAG)、酰化葡萄糖醛酸代谢物(acyl glucuronide of MPA,AcMPAG)浓度。100μl人/大鼠血浆及大鼠胆汁稀释液样本加入300μl含内标吲哚美辛的乙腈沉淀,离心后取上清液进样。采用甲酸铵水溶液-甲醇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流速0.3 mLμmin-1。用多反应监测进行定量,电喷雾离子化源(ESI)负离子方式进行检测,定量离子对分别为 m/z319.1→274.9(MPA)、m/z495.3→174.4(MPAG与 AcMPAG)与 m/z356.1→312.0(内标吲哚美辛)。结果人/大鼠血浆中 MPA在0.10~50.5μgμmL-1,MPAG在1.13~450μgmL-1,AcMPAG在0.11~22.4μgμmL-1测定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大鼠胆汁中MPA在0.02~20.2μgμmL-1,MPAG在0.12~112.5μgμmL-1,AcMPAG在0.028~22.4μgμmL-1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测量准确度、精密度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CV均小于15%;MPA及代谢物 MPAG、AcMPAG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73.3%~87.7%,77.3%~88.2%,72.3%~84.4%;基质效应分别为74.6%~83.5%,77.6%~85.1%,80.2%~83.6%。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回收率高,适用于MPA及其代谢物的血药浓度监测和人体药动学研究。  进一步研究了28例肝移植患者服用EC-MPS后不同阶段MPA及其代谢物的药动学特征。采集了全部患者服用EC-MPS后第1周和第3周0~12 h血标本,采用LC-MS/MS法测定MPA、MPAG、AcMPAG血浆中药物浓度,采用非房室法计算药动学参数。服用EC-MPS1周与3周后,28位患者MPA的Cmax、AUC0-12、t1/2分别为(18.1±8.75)与(20.7±16.0)μgμmL-1、(42.7±17.5)与(47.1±23.9)μg·h·mL-1、(3.33±2.81)与(3.30±1.89)h,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在第1周与第3周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AcMPAG的Cmax、AUC0-12、t1/2分别为(2.50±1.86)与(1.78±1.72)μg·mL-1、(14.5±11.7)与(6.97±6.57)μg·h·mL-1、(4.48±2.53)与(3.76±1.89) h,给药后第1周AcMPAG的AUC0-12显著高于第3周(P<0.01);MPAG的Cmax、AUC0-12、t1/2分别为(171.6±135.4)与(152.2±115.9)μg·mL-1、(1299±1204)与(1051±561)μg·h·mL-1、(8.73±4.25)与(7.75±2.87) h,MPAG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在第1周与第3周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服用吗替麦考酚酯(MMF)与EC-MPS患者的MPA的Cmax、Tmax、t1/2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3周后代谢物MPAG的Cmax、AUC0-12显著高于服用MMF的患者(P<0.05)。结果证明不同阶段MPA蓄积不明显,与服用MMF的患者相比,EC-MPS吸收延缓,而服用不同制剂患者MPA的体内暴露差异并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SnapShot法分析28位肝移植受体与其中14位的供体的SLCO1B1、SLCO1B3、ABCB1、ABCC2等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并分析不同转运体基因型对MPA及其代谢物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发现供体SLCO1B1的A388G与SLCO1B3的G669A不同基因型患者,MPA的AUC0-12(P=0.025与P=0.045)、AUC0-∞(P=0.093与P=0.055)、AUC6-12(P=0.025)存在差异;供体ABCC2-24CC基因型AUC0-12、AUC0-∞∞、AUC6-12与CT型也有差异(P值分别为0099、0.067与0.079)。而肝移植受体的ABCB1基因型也对MPA体内过程存在一定影响,ABCB13435TT型患者的AUC0-12、AUC0-∞高于CC、CT型患者(P=0.088和P=0.079)。另一方面,转运体基因型对 MPAG的体内暴露也存在显著影响,14位肝移植供体不同SLCO1B1 T521C与SLCO1B3 T344G患者的AUC0-12、Cmax有显著差异(P<0.05)。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可以部分解释移植患者给予EC-MPS后个体差异。  随后,我们利用动物模型研究MPA在体内的EHC过程。大鼠分为三组:第一组经颈静脉给予MPA聚乙二醇400溶液20mgμkg-1,尾静脉取血并测定给药前与给药后0-12hMPA与代谢物血药浓度;第二组给药后大鼠采用胆管插管收集胆汁,测定给药后不同时段的胆汁MPA排出量;第三组大鼠进一步分为胆汁供体组和受体组,分离胆汁供体组大鼠胆管并将其胆汁引流入受体组大鼠,分别测定供体大鼠给予MPA后两组大鼠MPA及代谢物血浓度。经检测,大鼠静脉注射给予MPA后的体内药动学过程符合二房室一级吸收模型,单次给药后MPA的AUC为(43.3±20.4)μg·h·mL-1。MPA进入大鼠体内后,约8h后以MPAG的形式进行肠肝循环后出现第二吸收峰。静脉注射MPA后原型药物在4-6h内胆汁中排出量最多,为0.120±0.165 mg,累积胆汁排泄0.603±0.421 mg(约为给药量的10%)。EHC模型显示,胆汁供体组大鼠和胆汁受体组大鼠AUC分别是(42.3±27.1)和(4.28±3.05)μg·h·mL-1,估算约10%的MPA重新进入循环。大鼠模型发现10%的MPA以MPAG形式从胆汁排入肠道,并几乎完全以MPA形式重吸收,吸收峰出现于给药后8h。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目前,针对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生物免疫治疗等手段。大量
研究背景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 AC)是一种神经系统和肺寄生虫,通常生活在正常宿主(大鼠)的肺动脉中。经过大约一周的时间,成虫排的卵在肺中孵化。卵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