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意义重大。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在解决粮食问题、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同时,其开发的合理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表现,亦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核心所在。在当前土地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盲目不恰当的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其他草地”作为未利用地的主要部分,其开发的合理性不言而喻,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当前,针对其他草地的研究方兴未艾,虽然在评价方法、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将其他草地开发与生态系统功能相连,指导生态开发的研究较少。在水源涵养功能研究方面,多集中于大范围、大尺度的研究,对于地块尺度的测算相对欠缺。基于此,以河北省唐县其他草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地块尺度的水源涵养测算方法,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数据,分析比较水源涵养能力变化,选取7个典型项目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从其他草地开发前后水源涵养指标来看,开发后的田间持水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上升率在5%~11%之间;土层厚度开发后均高于开发前的水平,厚度增加在20~38 cm之间,其中实施客土+深松的提升强度更为明显,增加幅度最大达到107%;叶面积指数开发前基本一致,开发后由于作物不同,叶面积指数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玉米>苹果>核桃;植被覆盖度开发前后的变化不明显;枯落物除开发为耕地外,其余呈现上升趋势。(2)从水源涵养能力组成来看,土壤蓄水量是主要组成部分,占据水源涵养整体的90%左右,枯落物持水量与截留降水量所占比例较小。从变化量来看,枯落物持水量有增有减,土壤蓄水量与植物截留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从水源涵养总量看,开发后水源涵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开发前其他草地的水源涵养量处于150~200 mm之间,开发后的水源涵养量在250~350 mm之间,整体提升幅度较高,变化率最高为126.66%,最低为74.60%。(3)在测算不同项目区水源涵养量后,从不同土层加厚工程角度出发,分别选取深松+客土加厚与深松加厚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在深松+客土加厚工程下,种植核桃的西雹水项目区提升幅度最大,水源涵养量由148.66 mm增加到336.95 mm,提升了188.29 mm,变化率为126.66%。在深松加厚工程下,种植玉米的葛庄项目区提升幅度最大,水源涵养量增长了148.74 mm,增长率为94.62%。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土层加厚工程与作物类型进行优化组合,建议在客土+深松加厚工程条件下可优先种核桃,在深松加厚工程条件下可优先考虑种植玉米。综上,本研究以地块尺度水源涵养为切入点,找出影响水源涵养能力的指标要素,并进行开发前后水源涵养能力的对比分析。通过对不同土层加厚工程、不同作物类型水源涵养能力的比较分析,提出不同土层加厚工程与作物类型的优化组合,为今后土地开发兼顾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研究思路与理论支撑。同时,对今后的土地开发过程中注重水源涵养功能的养护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