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IgA肾病为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多样,需通过肾活检的免疫荧光检查确诊。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明确,主要认为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有关。治疗以控制血压、免疫抑制治疗、扁桃体切除等为主,疗效并不显著。吕仁和教授,国医大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在肾病、内分泌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吕仁和教授主张慢性肾炎从风论治,提出“肾络癥瘕”的病机理论,倡导慢性病饮食、运动、情志调节、药物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深入研究。方法和目的:本研究收集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的典型医案,将医案解析、标引后导入医案数据库系统,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发现并验证吕仁和教授对IgA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的认识及用药经验,并尝试探索中医辨证论治与理化指标和IgA肾病病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和结论:在医案数据库中,对纳入研究的148个典型医案的“病因”和“发病”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发现病因以“久病正虚”和“外感”为多,且外感病因中“风邪”占主导地位,夹杂热邪、寒邪、寒湿之邪侵袭机体。发病呈慢性病程,反复因外感、情绪波动、劳累等诱因急性加重。结论:IgA肾病呈慢性病程,在以外感为主的诱因下反复急性发作,与吕老的认识相符。为研究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在症状和用药方面的特点,基于频次统计在医案数据库系统中分别查询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的“症状体征”和“用药范围”,基于关联规则查询“药物配伍几率”探索吕教授常用药对。结果显示,IgA肾病外感医案中,“发热、恶寒”的卫表症状少见,以“咳嗽、咽痛”等肺失宣肃、邪伏咽喉的症状为主。和非外感医案相比,外感医案的“痰浊”和“头晕”表现加重。从舌象来看,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中舌“暗”的比例相当,但外感医案中“黯红舌”比例高,非外感医案中“淡暗舌”比例高。从用药来看,外感医案常用金银花-连翘-黄芩清热,兼有肝火时加用栀子;用荆芥炭-防风-蝉衣-栀子疏风、行血祛风、剔络搜风以全方位祛除风邪;除上述清热解表、祛风散邪的药物外,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排在前8位的药物完全相同,均为丹参、猪苓、生黄芪、当归、川芎、丹皮、赤芍、灵芝,且灵芝-红景天,丹参-丹皮-赤芍为常用药对。结论:1.IgA肾病患者的外感为虚人外感,祛外邪的同时需兼顾“虚”“瘀热”的内伤病机;2.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用药经验成熟,注重“虚”“瘀热”病机,治以活血凉血、益气养血。为研究不同肾功能分期的IgA肾病在症状、证候、病位等方面的演变规律及吕仁和教授的用药特点,按血肌酐水平将医案分为IgA肾病前期和后期。在医案数据库系统中分别查询。结果显示:随着肌酐升高,症状及舌象提示水湿内停、血瘀病机加重,证候提示瘀热证、湿浊阻滞证、气血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比例增加,病位由肺脾肾为主向心肾为主转变,用药显示清热凉血、活血泻浊、益气养心安神的药物出现频率增高。结论:医案数据库对IgA肾病前期、后期的症状、证候、病位和用药的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揭示了 IgA肾病在不同肾功能分期的病情演变规律,且符合吕仁和教授对IgA肾病的认识。为初步探索IgA肾病的病理分级轻重与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论治之间的关系,经过研究,以IgA肾病病理Ⅲ级为分界点将医案分为两类。在医案数据库系统中,分别以“症状”“证候种类”“用药范围”进行查询。结果显示:夜尿多、尿浊的症状提示病理分级较重,与现代医学IgA肾病的病理改变的发展过程一致;颜面肿、下肢肿、胞睑肿胀等水湿内停症状及心悸、眠差等心神受扰、水气凌心的症状的加重亦提示病理分级较重,与吕仁和教授的临床认识相一致。随病理分级的加重,由气虚证、阴虚证转变为阴阳两虚证为主,瘀热证贯穿始终,出现血瘀痰凝证;用药方面,莪术等活血消癥药及灵芝、红景天等养心安神药比例增加。初步结论:通过对临床症状和证候分布的统计分析,可初步提示病理分级轻重;随病理分级加重,治疗上需加强活血消癥、益气养心、补益阴阳气血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