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硬化的患者由于肝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肝脏的功能出现障碍,而极易出现食欲不振、营养物质吸收和代谢障碍,消化不良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或加重肝硬化患者的营养不足。而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足或饮食不当又可以加重或引起肝硬化患者出现腹水,感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而早期发现肝硬化患者存在的营养风险,及时给予饮食、营养干预,终止肝硬化患者因营养不足,或饮食不当而导致危害生命的恶性循环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则可能会避免因营养因素给患者造成的危害及不良的临床结局的出现。故利用可靠的营养评估方法及时、早期发现肝硬化患者存在的营养风险,并加以有效的饮食、营养干预措施,对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1.通过对患者的饮食干预,促进患者重视自身的营养状况,掌握科学的饮食方法,避免或减少与饮食相关并发症的出现。2.早期发现肝硬化患者出现的营养问题,并给予个体化的饮食指导,纠正患者营养不足的状态,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预后。3.观察个体化的饮食干预方案对有营养风险的肝硬化患者人体测量指标、血液检验结果、NRS2002评分、住院时间及半年内住院次数的影响。方法:用NRS2002标准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共有67例患者入组,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分别在患者入院后第二天和第八天,清晨空腹,NRS2002标准行营养风险评估,同时用人体脂肪测量仪BC-571(东莞百利达健康器材有限公司制造)对研究对象应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体重、体水分率、体脂肪率、肌肉量、基础代谢、骨量、内脏脂肪等人体测量指标,测量患者身高,计算BMI,同时留取相关血液指标(送检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在相关表格中记录所有患者的数据,随访至出院后半年,并记录患者出院半年后的临床转归及半年内住院次数。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人体测量指标、营养风险评估结果、化验指标及饮食习惯给予个体化的饮食指导,并发放健康教育的宣传资料。在随访期内电话监督患者的饮食情况。运用SAS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入院时,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入院时和一周后各项指标比较,BMI(P=0.01<0.05),肌肉量(P=0.02<0.05),骨量(P=0.036<0.05),血清总蛋白(P=0.02<0.05)及白蛋白(P=0.002<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指标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入院时和一周后各项指标比较,体重(P=0.002<0.05),BMI(P=0.001<0.05),体水分率(P=0.005<0.05),骨量(P=0.037<0.05),血红蛋白(P=0.02<0.05),前白蛋白(P=0.005<0.05),血清白蛋白(P=0.03<0.05)及NRS2002的评分(P=0.02<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指标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住院一周后各项指标比较,血红蛋白(P=0.03<0.05),前白蛋白(P=0.01<0.05),NRS2002的评分(P=0.01<0.05)及半年之内的住院次数(P=0.007<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指标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个体化的饮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有营养风险肝硬化患者的NRS2002评分。2.个体化饮食干预的近期效果表现为可改善患者血红蛋白及血清前白蛋白的浓度,有效控制患者的水肿。远期效果表现为可减少有营养风险肝硬化患者的半年内重复住院的次数,降低肝硬化患者的病死率。3.个体化的饮食干预效果均优于常规护理,有营养风险的肝硬化患者需要个体化的饮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