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海底管道运营里程已超过5000km,腐蚀和老化等危害海底管道安全运行的因素日益严重。海底管道内检测主要依赖于国外的检测技术服务,这不仅阻碍了海底管道缺陷的及时发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海洋资源分布及开发战略等相关保密工作带来了隐患,通过研究形成的缺陷漏磁有效识别技术与方法将显著提升海底管道安全运行能力,不仅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更为重要的安全效益与环境效益。在全面分析海底管道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内检测原理与方法的对比分析,针对漏磁检测的缺陷数据识别与分析,开展漏磁检测数据预处理与呈现、缺陷数据自动分析与识别、试验与应用研究,形成海底管道缺陷漏磁检测数据识别方法,针对BZ-34-1号管线进行了内检测应用,有效识别了内外腐蚀缺陷并合理确定了失效压力,提高了海底管道安全运行能力,论文研究取得了下面的主要研究成果。(1)在合理分析海底管道结构特征、属性与缺陷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漏磁检测技术进行海底管道缺陷的检测与识别,根据漏磁信号最明显的焊缝位置确定了有效的每节管道的里程校正方法与模型,结合滤波算法确定了异常点的剔除方法,制定了数据的重组算法、补偿算法与相应的流程;(2)采用曲线视图、浮雕视图和彩色视图生成技术分析了海底管道缺陷的可视化呈现方法与应用流程,基于Canny算子、形态学中的膨胀与腐蚀,确定了漏磁检测数据的圈定、识别方法,通过缺陷的ANSYS有限元识别,准确检测到全部管道固定件和90%以上满足信噪比的缺陷信号;(3)0.4~3m/s运行速度范围内,研制开发的漏磁内检测器通过了各项测试试验,缺陷检测信号满足要求;针对中海油渤南作业公司BZ-34-1号管线,应用研制开发的8英寸海底管道漏磁内检测器与T.D. Williamson漏磁检测器进行了内检测结果比对,二者在缺陷数量、缺陷分布、缺陷类型识别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用于海底管道的缺陷漏磁检测;(4)BZ-34-1号海底管道共识别出缺陷3030处,根据ASME B31 G规范,计算确定了5个不同的缺陷类型的ERF值以及相应的失效压力,其值介于2.73MPa-3.08MPa之间,因此管道的运行压力应限制在2.73MPa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