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社区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设计研究——以西七路291号院职工活动综合楼更新改造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年龄结构开始逐渐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截至2014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超过了2亿。为此国家专门出台了所谓的“9073”计划,即90%的老年人口通过家庭养老来解决养老问题,7%的老年人口通过社区养老来解决,剩下的3%通过机构养老来解决。这就意味着老年人大多数的生活时间与空间都将在社区中度过。而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贫乏的年代已经逐渐过去,精神生活是否丰富在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高的比例。社区中是否设置有完备的供老年人进行日常文化活动的空间,便成了现在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什么样的地方适合设置活动中心,活动中心应该具备什么功能,已经建成的小区如何满足老年人对精神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是这边论文的写作初衷。  本文通篇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通过对目前社会城市更新背景以及中国老龄化趋势的阐述提出问题,并对一些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与第三章综合起来是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关于老年人的一系列特点,比如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需求,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老年人的行为特征,以此来确定老年人对建筑空间的一些硬性需求。第三章介绍了老年活动中心的一个概述,包括活动中心的发展现状,活动中心的功能属性以及功能组成等。第四章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关于西安市区内已经建成的面向老年人的综合服务机构的一个调研情况,内容方面分别选取了碑林区的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西安市长庆油田兴隆园活动中心以及西建大南院的离退职工活动中心,通过对其选址、功能空间布局、户外环境、管理情况等进行调研,比较总结出一些共有的优点或不足。后半部分是笔者在网络上搜集的国内外其他一些优秀的设计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学习,丰富研究的数据基础。第五章是对前面所涉及到关于老年中心的设计进行的一个总结式的章节。分别从空间形式、无障碍设施、交通空间、细节设计、室外活动空间这五个点,对活动中心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总结了一些设计的要点。而第六章则是对这些要点的一个综合的应用,通过对西安市西七路291号家属院综合楼的改造设计,将这些总结出的改造设计策略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了这些改造设计要点策略的可实施性。最后一章则是对全篇论文进行了一个概要的总结,提出了论文中研究的一些局限与不足,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撒拉族乡村聚落做为撒拉族民族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其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反映了该民族的宗教空间观、族民活动秩序以及撒拉族社会层级秩序,体现出该民族长期在民族文化影响下以宗
窑洞民居是我国黄土地区最常见的传统聚落形式。近年来大量关于窑洞的研究面世,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窑洞建筑的更新以及改造,对营建技艺的研究内容不成系统。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论
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社会背景和高等教育理念改革的影响下,研究型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而一个良好的校园空间形态在
全球化与地域化矛盾的日益凸显,使当今的建筑创作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局面,而地域性建筑理论的出现,为建筑师开辟了一条具有纲领性和前瞻性的道路,它一方面激发了地域建筑潜在的生命
我国慈善医疗机构的发展较为缓慢,对其管理运作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慈善医院建筑空间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对慈善医院建筑空间的研究就成为当务之
以慈溪市宗汉街道为研究区,应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试验区景观格局特征,结合景观中心度指标节点度和紧密度,确定了城镇区核心绿地斑块,并划分为中心节点、关键节点及
城市老港区,是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与历史文化的见证者。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交通的发展,国内外老港区均面临着功能性的衰退,老港区更新成为各国城市更新中的重要议题。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中国与世界建筑界的交流也更为密切。大量建筑理论和思潮涌入,全球各地的建筑风格在中国轮番上演,这一点对居住建筑尤为突出。各地具有民
伴随着城市用地的急速扩张,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校园的城市区位中心化,校园环境迷失在日益密集的城市高层建筑“森林”中,周边的功能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城市高校校园已没有再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