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想像与身份探寻——当代香港文学意识的嬗变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传统学术观念的影响,大陆学界对香港文学的关注一度带有较为明显的泛政治化色彩,因政治历史的原因而忽视、淡化对香港文学的研究,由于文化优越感和信息的隔膜而主观地将香港视为“文化沙漠”。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研究状况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伴随着学术观念的变革与文学格局的调整,对香港文学的研究正由初期那种仅止于零散的、平面化描述的状态向整体、深入、系统的探讨转变,学科发展的思路也由以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为主,向宏观的文学把握和方法论建设、学术自省等方面深化,香港文学的发生背景、发展历史、创作意识以及重要的文学现象等问题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得到学理性的探讨与阐释。但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其他领域比较,香港文学研究的深度、视野都有待提升与拓展,这在香港文学进入中国文学史的审视范畴时体现更为明显。近年来研究者普遍感到的一个问题是,“修史者即使掌握了大量可供讨论的基础材料,写出来的《文学史》仍然充满缺点。最主要的缺点反而不是遗漏了一些重要作家或作品,而是从所论述的作家和作品中,不能说明何以香港文学有‘史’的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基础与前提,本文以当代香港文学意识的发展演变为线索,从文化想像与身份探寻的考察角度,梳理当代香港文学发展的内在精神特征,并尝试突破一般文学史泛泛而论的研究思路,提出自己叙述香港文学的研究框架。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它的原始文化记忆就是中国文化,即便在沦为英属殖民地以后,香港的文化仍然深受大陆文化的影响,但中国的国族叙事却无法完全涵盖香港,这种同中之异的特征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表现更为明显。大陆与香港之间政经体制的差异限制了两地沟通交流的渠道,香港都市化的迅速发展则渐渐培养了年轻一代港人的“城市身份”认同,在一种潜隐的殖民地意识与政治冷漠感的复杂纠缠中,香港文学中出现了不同于传统家国观念的新“意识”形态,王赓武在《香港史新编》中描述说:“到1970年代,一种源自于中国价值观的、独特的香港意识出现了。它与英国和中国大陆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同。”这种被称为“香港意识”的观念影响了港人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探寻,并成为七十年代以后香港文学中一个潜在的文学情结,随着外部世界权力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直至“九七”回归的议题提出以后,在港人身份诉求的宣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事实上,“香港意识”的内涵极为模糊,它并非一个严格的社会学概念,而只是一个体现香港本土性的历史意识。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看,它的产生实际上要早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本文在第一章中侧重梳理了五十年代以后香港文学与大陆文学传统的关系,并以香港本土研究者整理的史料为依据,通过新闻传媒与文学创作的比较阅读,揭示出香港文学本土意识的浮现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港人复杂的心路历程,对一般概略性的认识进行修正和补充。 七十年代以后香港意识在文学创作中有较为张扬的体现,学界通常以西西在《我城》中体现的香港认同为标志,阐释港人身份定位的变化。这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我们也不能忽略香港认同中的另一种声音——以也斯的创作为代表的追寻“第三文化空间”的探索。如果说西西对香港意识的阐释主要是渲染—种本土自豪感的话,也斯的创作则致力于对香港身份的辨识,他更倾向于对香港“边缘性”地位的认定,并尝试建构“边缘”与“中心”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本文在第二章中以西西、也斯的创作为典型,辨识了香港意识在文学中的存在特征与理论背景,特别对大陆研究者关注较少的也斯的创作进行了分析;同时考察了具有反现代性特征的乡土文学的创作情况,力求在开阔的视野中揭示香港文学意识的发展过程。 香港主体意识的确立在七十年代经过了一个平稳、自足的发展过程之后,到八十年代因为“九七”回归而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与波动。殖民地身份的即将消失,对未来社会发展形态的展望与担忧,激发了港人探寻身份的强烈愿望,一时之间,“九七”成为香港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各界关注的焦点,香港意识以不同的表现形态呈现出来。在文学创作中有西西、黄碧云、也斯、李碧华等人基于不同立场进行的权力关系解读,在学术界有近年来争议较大的“夹缝论”和北进殖民主义”想像。本文在第三、四两章中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同时揭示出“香港意识”的内在冲突与悖谬之处,从而提出一个现有的香港文学研究中常被忽略的问题,所谓的“香港意识”不应被整体化与本质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香港意识已经淡出了历史的时空,对香港文学特性的界定与关注都要寻找新的阐释角度了。 本文在第五章中着重讨论了目前学界关于香港文学史写作的实践与反思,同时梳理了大陆的香港文学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的方法。文学批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文学创作的面貌,并且以预设前提的方式改写了研究对象进入文学史审视视野的形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倾听来自批评领域的声音,并且对其中的偏误进行修正。 从香港文学意识的发展演变中揭示当代香港文学的内在特征是一个有效的考察角度,本文并没有穷尽一切研究对象,只是尝试对一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学现象进行解读,以求勾勒一个较为清晰的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史”的脉络。由于研究材料的限制和学术方法的局限,个中缺欠有待在将来的研究中进行完善。
其他文献
诗词的用韵研究能为汉语语音史的断代语音描写、特殊字音的音变研究提供宝贵材料和事实依据,从而使汉语语音史线条变得更明晰、具体而生动。前辈学人在唐宋金元时期的诗词用韵
有句话说的好,“身高不是距离,年龄不是问题”,本期我们就根据年龄差距将婚姻分为三种,向高级婚姻顾问、中国婚姻危机治理网首席心理顾问张丽学习一下夫妻相处之道。    老夫少妻型:   【分析】 这是大部分人可接受的一种婚姻,也是三种婚姻中,相对最稳定的婚姻。首先,先生年长,生活经验丰富,知识面广,事业起步早,在经济方面有很大优势;其次,年龄大的男人已形成稳定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对生活要求简单,女性适应
期刊
书籍是信息的载体,是人们传递历史,传播文化,普及教育的必要手段,它的产生,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记录信息的方式。我国自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找寻记录信息的最佳方式,甲骨和青铜
墓誌的校勘和輯錄是墓誌研究的兩個重要方面,這篇論文便是對隋代墓誌錄文的整理,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校勘和輯錄。 《全隋文補遺》一書中收集有許多隋代的墓誌材料,這些材料
关于受孕,古代有“三虚”之日莫做爱的说法。“三虚”分年虚、月虚和日虚。要旨在于一年四季的养生都要遵循节气、天地的变化规律。    年虚不做爱  年虚有两个:第一个是节气中的冬至。古代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冬至这天是真火正伏,真阳就在要起未起之时。这一天又叫“此一年之虚”,意思为冬至这天是人一年中最显虚弱的时候;第二个年虚是夏至。俗话说:“夏至一阴生。”夏至这天多在公历的6月22日左右,夏至这一天
期刊
本文对苏珊·朗格艺术本质论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追溯朗格符号论的源头,即卡西尔的符号内涵,同时指出朗格对卡西尔符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部分具
本文选取现代诗歌最精景倾诉主体魂魄的典型视域:中国现代情诗(以透现作家主观爱情体验为鹄的的中国现代白话新诗)切入探寻古今诗歌之间的渊源承衍,在传统、西方、现代的三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