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合作驱动的跨国并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于中国医药企业的多案例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acafa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以医药行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言,创新绩效既是行业发展的源泉,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保证。提高创新绩效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自主研发提高创新绩效,二是从外部获取创新资源并吸收转化以提高创新绩效。而内涵式的自主研发一直以来都面临着研发成本高、研发周期长的问题,所以大多数企业通过海外投资从外部获取创新资源。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医药企业的技术能力相较于发达国家药企还有待提高,故跨国并购就成为了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的有力手段。随着“一带一路”政策和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医药行业的跨国并购进程发展迅速。2014年起,中国医药行业跨国并购规模和数量均呈现爆发式增长,众多本土医药企业走出国门寻求创新。然而,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发现跨国并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特定条件下的跨国并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相关理论,所以本文研究的主题为:研发合作驱动下的跨国并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展开分析,为了使结论更具有一般性,进一步选择了以扎根理论为基础的多案例研究模式。本文首先设定了筛选标准,据此选取了2013-2017年发生的四个中国医药企业的跨国并购案例,然后广泛收集与并购双方有关的各种资料。接下来根据多案例研究“逐项复制”的模式展开分析:先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贝达药业的案例,采取编码和译码的研究方法,将所收集的资料深入分解,提高抽象层次,归纳核心范畴并探究其逻辑联系,得出一定的结果。然后再逐个分析另外三个案例,用得到的新范畴补充单案例分析结果,从而构建出更具一般性的模型,再结合案例将所得模型展开分析,最后形成完整的结论。经过上述研究过程,本文得到了两个主要成果。第一,中国医药企业通过研发合作与跨国并购提高创新绩效的大体过程如下:中国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遂与海外企业达成研发合作同盟。在合作取得进展后,中国医药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对合作伙伴发起跨国并购,以进一步提高创新绩效。第二,对上述过程分析后得到结论:本文中的研发合作驱动了跨国并购的实现,并在跨国并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了调节作用,一方面促进了跨国并购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另一方面减轻了跨国并购对创新绩效的负向作用。因此,研发合作驱动的跨国并购提高了创新绩效。综上所述,本文采用了扎根理论这一较为新颖的研究方法,完善了相关研究的理论体系,给医药企业和行业发展提供参考,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研究价值。
其他文献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指经济主体无法确切预知政府是否、何时以及如何改变现行的经济政策(Gulen and Ion,2012)。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隐含的结构性问题也日渐凸显,为应对这些结构性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诸多宏观政策以刺激经济发展、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然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快速攀升。诸多文献研究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赛维LDK作为曾经的光伏巨头,其成立经营到破产重整短短不过十余年,“过山车”般的发展背后处处留有当地政府与债权银行的支持痕迹。2012年前后,赛维LDK爆发了严重的财务危机,新余市政府此时不但没有对进入下行周期的光伏市场与赛维低效的内部管理进行正确认识,要求其停产止损、重整清算,反而通过行政力量强制各大债权银行继续为其提供信贷资源,以期挽救亏损多年的赛维LDK。然而,在政府主导下的信贷扶持不仅没有
近年来,上市公司并购浪潮汹涌,并购交易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公司开始采用业绩承诺这一调整估值溢价的工具来降低并购的风险。随着业绩承诺在并购重组中应用的增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在一些情况下,业绩承诺反倒成了收益法下助推高估值的工具、拉高股价的炒作噱头,与业绩承诺制度减少收益法下估值泡沫、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制定初衷相背离。由于无法达到所定下的高业绩承诺,大股东往往通过种种手段降低业绩承
各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规律:经济越发达,经济活动集聚在少数城市群的现象就越明显,经济活动的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不同于西方国家普遍的“小政府”形态,我国地方政府已经异化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其各项政策对我国产业集聚的演化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补贴作为国家落实区域战略、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手段,其对经济集聚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经济理论和逻辑
虽然我国创业环境在日益改善,但国内中小型创业企业主仍面临资源匮乏、融资困难、信息不对称等窘境。因此,新生企业家如何利用不确定情境下的创业网络,获取创业信息和关键的社会资源,成为近年来越来越多创业领域学者们试图探讨的话题。已有研究表明,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社会互动,尽可能的与他人建立连带关系,进而推动创业者主动构建高质量的社会网络。但很少有研究能够深入创业者心理层面,探索创业者其独特的社会网络构建过程
习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及创业型企业,创新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但是在委托代理理论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得高管存在短视行为,不注重企业的长久发展。在这种状况下,企业逐渐尝试以公司股权为工具,对高管及核心员工实施长期的激励计划,从而使其与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促使高管站在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管理企业,约束短视行为,考虑开展创新活动。由此可见,如何利
在世界经济发展趋缓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只有提升创新能力才是解决世界和中国发展问题的关键。本研究聚焦微观层面,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影响公司创新能力的两个因素—并购和自主研发之间的关系,在总结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研发投入强度(RDi,t)、相对研发成果(Patenti,t)和研发效率(Avei,t)三个角度度量公司的自主研发情况,使用中国高技术产业四个行业的上市公司2010年—2016年
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力量,对企业发展也至关重要。现代企业为了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在研发投入及其产出方面尤为关注。高管作为企业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对创新产出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高管对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的企业的研发活动的介入方式具有不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异质性企业高管需要选择合适的介入方式以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本文将2011年至2015年上市公司的
随着世界进一步全球化,中外文学作品相互译介空前增长,文学作品中文化元素愈加多元,译者在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元素时,应当更加谨慎。在翻译《无人知晓》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宗教文化元素的不可译性是翻译的一大难题。通过研究发现,对于无法在目标语文化中找到对应表达的文化元素,译者可以通过“再创”语境的方式,将“他者”引入目标语的文化语境,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并且也使读者有机会学习对方的文化,做到深层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40多年高速增长的情况。在这个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数据时代,追求准确的宏观经济数据是值得被重视的。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直接影响到了经济增长的衡量是否准确。准确的数据统计是一个地区发达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真实写照,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是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但一直以来,中国GDP的误差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一直都是一个很有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