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与郁达夫笔下的零余感书写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可谓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历来研究者也都对这一形象颇有兴趣。而这一形象的诞生也与郁达夫自身的零余感有十分重要的关联,并且零余者身上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零余感的处处显现。但是,对郁达夫零余感影响很大并且在其作品中高频出现的“家”因素却较少被人提及。本文由“家”的视角切入,重新审视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发现“家”是郁达夫生发零余感的根源地,他将这种无法排解的零余感投射到作品中,便诞生了一个个经典的零余者形象。另外,与“家”相关的各种因素促使他的零余感不断发展和变形,并使他不断尝试寻找各种能摆脱零余感的办法,正是这些尝试使他笔下的零余者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故郁达夫由自身生发零余感到其笔下零余者形象的诞生和发展,再到零余者形象在郁达夫笔下经典化,这一脉络始终是围绕着“家”因素发展的,基于这一思路,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研究郁达夫在“家”这个生存场域中的生存实感是如何促使其自身生发零余感的。本章第一节主要论述原生家庭的生存体验促使郁达夫开始生发零余感,并且原生家庭孤独的氛围使郁达夫始终怀有浓厚的孤独感。这种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总是使他主动远离人群独处,但内心深处又渴望能找到归属感,摆脱这种零余感。第二节主要论述郁达夫自身带有“该隐的记号”,因为无法在原生家庭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同时为了躲避原生家庭包办的无爱婚姻,郁达夫被迫流浪,也正是这被迫流浪的处境导致郁达夫精神无处可寄托,内心深处生发了浓厚的零余感。第三节以“兄弟失和”事件为切入点重新解读《沉沦》,发掘郁达夫对传统家庭伦理观的解构,并且在这个解构过程中,发现郁达夫在“兄弟失和”事件中开始关注民族国家这种大共同体的情感包容性。第二章主要围绕零余者形象分析展开。这一经典形象是郁达夫零余感的文学表达方式,处处显示出“家”因素的影响。第一节主要分析了郁达夫作品中零余者形象的总体特点,他们大都在“家”中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始终怀有浓浓的孤独感,同时与“家”的关系较为复杂,并且在“家”的影响下暴露其“施虐——受虐倾向”。第二节分析“离家——返家——再离家”模式下的还乡过程,揭示了零余者面对“家”时,既渴望在“家”中寻找到归属感和精神寄托,又对“家”怀有恐惧感和排斥感。这种面对“家”时的矛盾复杂心理,表明其始终处于一种零余的状态。第三节主要从酒神狄奥尼索斯所代表的性放纵精神与“家”的象征意象所代表的日神精神间的二元艺术冲突的角度分析零余者形象,郁达夫将这种冲突以“游荡文学”的形式呈现,但是研究者们在以往的研究评论中往往倾向于将游荡文学进行世俗化解读,忽视其中隐含着的二元艺术冲突以及零余者内心矛盾挣扎的心理态势。第三章主要阐释家庭在抗日战争中的毁灭与郁达夫零余感的新变。在作品中,郁达夫的零余感书写与“国”这个大共同体连接了起来,开始在民族国家这个概念中寻求归属感,但是由于对自身独特性和个性的坚持,他最终难以真正在这个大共同体中找到精神归属感,仍旧归于零余的状态。第一节主要论述了郁达夫在婚姻家庭中的身份认知错位,他对自己的家庭身份具有或隐或显的逃避心理。他的家庭在战争中的毁灭,使他产生了由家到国的情感转向,他试图融入民族国家大共同体以寻求归属感,在这种情感转向的过程中来掩盖个体精神的创伤。第二节主要分析郁达夫在长兄殉国、母亲死于抗日战争后,完全从家庭这个小共同体中脱离出来,在情感上与“国”建立了联系,在抗战活动中找到了自身的归属感,暂时摆脱了零余感。在第三节,进而论述郁达夫最终因其始终对类别化持有警惕性,导致他为坚持自身的个性和独特性,始终无法真正的融入到大共同体之中,最终徘徊于“家”与“国”之间,无法摆脱零余感。
其他文献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给一线教师带来不小的挑战。它不仅涉及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变化,更关涉教师教学模式的变革。任务群是以中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为基础、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而设计的。深刻领悟“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的依据及初衷,实施基于核心概念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落实任务群教学,对于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尤为关键。
期刊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推进“互联网+”战略,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智慧城市等新业态经济形式的产生,使得三大通信运营商将目光聚焦于企业的运营成本[1],而合理规划控制采购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提升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取得市场竞争优势[2]。A公司作为运营商的省级分公司,也在致力于通过优化采购管理工作降低采购成本。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独特写作风格的作家,在创作上,他反对循规蹈矩,主张随心所欲,不拘形式,强调写作要讲求个性,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郁达夫的小说为人熟知,而他的散文无论是在艺术造诣还是情感内涵上也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论文以郁达夫的散文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郁达夫在散文中的“自我”书写内容。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散文中,郁达夫都着力于将自己最真实的一
本文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中药护理对糖尿病的治疗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入手回顾相关文献,同时结合当前中医护理在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对中医护理在糖尿病领域的研究进展作如下分析。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让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中,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合作能力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合作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幼儿在自主发展中习得合作的方法,领悟合作的价值,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一、在各类活动中增强幼儿的合作能力(一)于活动之中,融合作之情合作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和主题活动中均有体现,比如学雷锋主题日、艺术节
期刊
本文围绕《诗经》中爱情诗所体现的古代婚恋观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其对当代女性追求恋爱自由、渴望专一爱情、向往美满婚姻等婚恋观的实际影响,并提出建议,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做好当代女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当代女性能够辩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构建积极、正确的婚恋观。
萧红和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创作特色的两位作家,虽然他们的人生没有交集,但他们的小说创作却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相同的特色。萧红和郁达夫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自叙传的叙述方式,且由于人生的困苦导致的写作时情感的强烈迸发,使两位作家的小说贯穿着一种感伤的情感基调。
3~6岁幼儿是身体、心理和智力发展的迅猛时期,从小培养科学饮食、愉快进餐、文明礼仪、热爱运动和劳作等良好行为习惯,将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围绕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开展帮助幼儿了解事物的营养价值,通过多向聚焦食育认知、多样建立食育环创、多元拓展文化体验等多元化多层次创建食育课程,树立健康的饮食意识,培养正确的饮食行为习惯,来达到幼儿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
作为舶来品,情景喜剧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时代的进步,面对受众日益多元化的观看需求,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本文围绕全媒体时代下,中国的情景喜剧如何突围而出,如何在创新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展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