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1992年Schmidt等采用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获得初步效果。其优点是溶栓药物可以在病变部位获得较高浓度。虽然较全身应用溶栓药物的副作用明显降低,但术后发生颅脑出血等严重副作用的发生率仍较高。玻璃体腔注射溶栓药物是治疗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的一种新方法。它继承了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的优点,而且避免了全身应用溶栓药物的副作用。Lahey等报道了玻璃体腔注射溶栓药物治疗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初步研究,6周内70%的患者视力改善,并推测玻璃体腔注射tPA可以穿过视网膜内界膜,进入受损的视网膜毛细血管,但推论没有得到证实。因此,进一步研究溶栓药物对视网膜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尿激酶(UK)是最早被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溶栓药物之一。它对人体无抗原性,无热原性,不会引起过敏反应,使用前不必做过敏试验,毒副作用小,可连续用药半个月以上。与tPA相比较,UK降解纤维蛋白的作用较强,并且价格低廉。因此,对于UK的研究具有较广泛的临床意义。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应用玻璃体腔注射溶栓药物UK的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浅层即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内不同类型血管内皮细胞间Occludin蛋白的变化,进而观察血管通透性和血-视网膜屏障的变化。从而为进一步探讨溶栓药物渗透进入视网膜血管溶栓,及实现治疗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均以右眼作为实验眼。实验组右眼玻璃体腔注射350U/4μ1尿激酶(Urokinase,UK),对照组右眼玻璃体腔注射4μ1的0.01M磷酸盐缓冲溶液(PBS)。玻璃体腔注射后24小时处死大鼠,并摘取眼球。制作石蜡切片,做常规病理检查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改变。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Leica DM1000生物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血管内皮细胞间Occludin蛋白的表达,并应用Leica IM50图像采集系统及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采集并获得相关数据。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均以x±s表示,经检验数据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在对同一类型血管实验组与对照组Occludin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比较时,采用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t检验。统计学结果以a=0.05为检验水准,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视网膜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结构完整清晰,排列整齐规则。实验组视网膜表面光滑,各层结构清晰,内核层细胞数量有减少,内核层、外核层细胞间隙稍稀疏,其余各层未见明显改变。2.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间Occludin蛋白表达的观察结果:对照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内,所有类型血管内皮细胞间Occludin蛋白均呈阳性表达,表现为黄色或棕黄色颗粒。对不同类型血管的观察比较中发现,毛细血管和动脉内皮细胞间Occludin蛋白的染色呈强阳性,而与动脉相比,静脉内皮细胞间Occludin蛋白的染色较弱。实验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内,所有类型血管内皮细胞间Occludin蛋白均呈阳性表达,表现为黄色或棕黄色颗粒。在与对照组视网膜组织的观察比较中发现,实验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Occludin蛋白的表达低于对照组,而实验组与对照组动脉内皮细胞间Occludin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静脉内皮细胞间Occludin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变化。3.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间Occludin蛋白表达的定量分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内,比较不同类型血管实验组与对照组Occludin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的差异。毛细血管实验组Occludin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0743±0.0512,对照组Occludin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0900±0.058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1,P<0.05);动脉实验组Occludin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1298±0.0591,对照组Occludin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1304±0.060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7,P>0.05);静脉实验组Occludin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0483±0.0309,对照组Occludin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0492±0.030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5,P>0.05)结论1.大鼠玻璃体腔内尿激酶可导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Occludin蛋白表达减少,进一步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2. Occludin蛋白在视网膜不同类型血管分布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