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如何做到由诗入乐,诗乐合壁,一直是声乐演唱者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在谱例分析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主要从四部分展开讨论:首先阐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并对《幽兰操》进行整体概述和诗词解析;其次对歌曲《幽兰操》的作品进行分析,该作品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交替使用民族七声雅乐和民族七声清乐调式,偏音变徵音的运用凸显出浓郁的民族风韵;钢琴伴奏与人声二者交呼相应,钢琴伴奏运用音乐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如何做到由诗入乐,诗乐合壁,一直是声乐演唱者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在谱例分析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主要从四部分展开讨论:首先阐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并对《幽兰操》进行整体概述和诗词解析;其次对歌曲《幽兰操》的作品进行分析,该作品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交替使用民族七声雅乐和民族七声清乐调式,偏音变徵音的运用凸显出浓郁的民族风韵;钢琴伴奏与人声二者交呼相应,钢琴伴奏运用音乐材料进行景物描绘,渲染情绪,营造氛围,是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三部分对歌曲《幽兰操》的演唱处理进行阐述,并借鉴中国古典唱论中气息的运用和字正腔圆的观念具体分析。气息是发声的源泉,自古以来演唱者皆重视气息的运用;所谓“字正腔圆”即字音准确,腔调圆润;最后,就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歌唱训练中应用的价值做出积极的肯定。希望本文研究能为同行演唱古诗词歌曲时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可行性建议,并进一步传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其他文献
已有的研究发现,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通常会根据温暖和能力这两个维度对他人的特质进行描述。并且在对他人感知的过程中,人们会优先性的感知温暖特质,即存在温暖优先性效应。本研究关注的是是否存在温暖优先性的扩展效应,即人们对他人温暖的感知是否会进一步的影响对他人能力和其他印象的感知。本研究参考了既往关于目标感知在社会认知及语篇加工中作用的相关研究,情境要素在印象形成中的相关研究以及Carrier等(20
解咬村皮影戏是扎根发展于河北省定州市明月店镇解咬村的传统戏剧,2017年被评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解咬村皮影戏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田野实践,主要从生存环境、发展史、剧团、戏剧音乐、戏剧文学、舞台美术及表演,以及保护策略几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研究,希望能挖掘古老的影戏,并使其焕发新生。本文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第二至六章为本文的主体。其中第二章从解咬村皮影戏生存发展环境、一波三折的发展历
创造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它会受到情绪和启动线索(启发信息)的影响。但是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诱发情绪时或诱发情绪后的启动线索对后继问题解决的作用,且并未对情绪诱发前学习启动线索对问题解决如何起作用进行探讨。鉴于逆行性记忆增强效应发现,学习某种中性信息后给予情绪唤醒会促进个体对中性信息的记忆表现。那么在解决创造问题中,学习中性的题解启动线索后及时给予情绪唤醒,可能也会促进人们对该中性题解启动线
以疫霉菌为代表的卵菌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导致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目前防控疫霉菌病害广泛使用化学农药,极易产生抗药性,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生态的破坏作用也不可忽视。因此,高效、低毒、低残留且对环境友好的植物源杀菌剂开始成为研究热点。为了明确植物源挥发物防治植物疫病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大豆叶片挥发物进行测定并筛选,确定四乙基苯酚为研究对象,验证其对大豆疫霉和烟草疫霉菌丝生长、孢子
人物名片:苏艳红,1975年6月出生,东营市东营区景苑幼儿园园长、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山东省百佳园长,东营市先进工作者、东营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东营市优秀社会科学研究专家、东营最美教师,东营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持或主研市级以上课题14项;主编并出版著作2本;10余篇论文在《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校长》《山东教育》等报刊发表。1项成果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
传统中国山水画创作不乏经典和力作,大师辈出,这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和哲学思辨。但随着时代的更替,小桥流水,青山郭外的场景已不多见,建筑无论从功能性和审美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赖以生存环境改变,无疑会对画家的视觉审美和心理层面产生影响,画家不会对眼前栖息环境无动于衷,因此对建筑的描绘成为某些艺术家无意识的自觉,不管是诗性的、亦或是麻木和疲倦,都或多或少呈现在自己作品里,表达着对眼前景致既熟悉又
当出现的信息超过记忆能力时,个体通常会选择性地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编码,牺牲不太重要的信息,这种基于信息价值或重要性的优先排序被称为价值导向记忆(valuedirected remember,VDR)效应。现有对价值导向记忆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编码阶段,采用价值导向记忆(VDR)的研究范式,将项目匹配一个分值或奖励作为实验材料,这种情况下不能说明提取阶段价值导向记忆效应的问题。基于以往的研究结论和
伍蠡甫作为20世纪国内著名的艺术家(翻译家、美学家、国画家、美术理论家、西方现代文论研究专家),其涉及的领域涵盖了绘画、外国文学翻译、艺术美学理论等,并在每个领域都有大量的论文成果和学术建树。通过日积月累的的文本研究和具体的绘画与翻译实践,伍蠡甫形成了完整系统的艺术思想,对于后人在归纳总结艺术理论体系,探索艺术前景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鉴于此,本文选取伍蠡甫的艺术思想进行研究,梳理其思想的形成
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是德意志哲学家,被誉为“人文科学领域之中的牛顿”。本文以狄尔泰的诗人论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其生命美学与诗人理论的关联,分析诗人作为精神典范的身份表征、精神类别、主要职责,探讨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构关联体、基础与产物,最后对其诗人论进行拓展延伸。其一,以生命为核心范畴的狄尔泰生命美学为其诗人理论提供了支撑。他从批判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出发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