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研究

来源 :延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zi_l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新时代,爱国主义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特点。而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更具有迁移性、稳定性、主观性之特征。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希望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时代新人”,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素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不仅是一个政治命题,更是一个时代命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内外经济环境改变、西方社会霸凌主义抬头、文化多元化产业化加剧、新媒体时代来临、新冠疫情爆发,这些新变化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一直以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隐性的爱国环境创设、显性的爱国理论灌输,使大学生具有全面的爱国主义认识、丰沛且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的爱国主义意志、积极的爱国主义行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调查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统一法等主要方法,揭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现状,认为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工作成效显著,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素质总体较高。但是,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仍然存在着爱国意识自觉性不高、爱国情感的极端化、爱国意志的反复性、爱国行为的退缩性的问题;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培育工作也存在着诸如认识水平不高、重视程度不够、体系机制不完善和培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工作创新不够,包括培育主体针对性不强、培育方式简单、培育机制不健全等,此外,还有新型媒体的作用发挥不好、社会文化氛围的消极作用以及大学生自身爱国意识自觉性不强等。针对在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文试图提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原则遵循和实践路径。从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认知水平、情感、意志、行为为切入点,指出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中的理性爱国教育;提高大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中的自我教育能力;提升高校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工作的创新能力;发挥新媒体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正面效应;构建基于红色基因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思政课堂;营造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文化氛围。
其他文献
为了紧随高考变革的步伐,2016年教育部提出在中考实施深化改革。此后,各省市都在经历着中考的教育变革,出现了高中招生录取模式的调整,职普五五分流,中考科目及分值的再设置,考纲的取消等一系列变化。其实,这些教育变革均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有关,我国仍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解决我国紧缺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缺失这一重大问题。中考是国家人才的第一步分流,也是人生的第一次分水岭。每年
为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凝练出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细化,其中“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是对物理教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深刻体现,是物理学习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因此,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和2017版物理新课程标准的指导,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延安市宝塔区普通高中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教育现状,研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教育的培养策略,以此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近年我国学者提出的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5C模型中,审辩式思维培养正是其中主要的内容之一。在对延安市J中学初中学生课堂教学观察时,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过度依赖教师与教材、自行更改实验数据等不良倾向,笔者以初中学生审辩式思维启蒙教育有待结合学科物理教学展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阐明审辩式思维的实践意义与现状,据此确定刍探方向,继而对审辩式思维的基
中国与泰国地理位置临近,历史上两国就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与联系,双方有深厚的文化交流基础。自中泰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其中教育领域是双方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领域。中泰两国通过留学生教育、语言学习、合作办学、孔子学院等方式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双方教育合作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两国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文章研究自1975年中泰建交以来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主要内容共分为四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总体呈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精神动力支持,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在实现中期、长期建设目标的需求,并且需要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的强大支撑。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方面所提供的精神动力存在精神动力价值导向迷茫、精神动力供给不足方面的问题,我们在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这一问题的研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新时代培根铸魂、修德塑行的重要使命。随着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日益重视、学校对德育工作的不断改革创新以及学生个人对全面发展的追求,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法规予以保障实施。思政课程作为一门“补钙”课程,始终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价值。高中思想政治课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发展的趋势,人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和信息管理的时代。在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高校在意识形态传播领域中的突出地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对手机媒体有着强大的依赖性,因此研究手机媒体展开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影响很有必要。手机媒体自问世以来,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步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规范和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市场经济消极作用的影响和社会的急剧转型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变的环境。新时代如何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各种问题表现尤为突出,为此国家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使其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得到很大程度地缓解,就学生全面发展来说,仅解决其物质方面问题还远远不够,仍然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来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丰富教育理论,完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国家对于体育课程的要求逐渐提高,目前课程资源已成为我国各校之间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各中小学学校的课程资源已经逐渐覆盖了各校的教育体制,教育者都在推崇新课标,并逐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授课制度,当然体育课的课程资源也在新课改的要求范围内,要求学校体育教师改变原有的授课方式,在教学方式上得以创新,教学器材方面等都能合理应用到体育课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