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在自然界中储量巨大,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由于人们的忽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目前碳材料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其应用过程会带来一些环境上的不利影响。采用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为原料制备高附加值碳材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案,生物质基碳材料的孔隙结构可调与表面性质可控性也为其应用带来了诸多可能性。本文以木质纤维素基碳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活化碳化过程的热重红外实验,并对产品炭的性质进行了表征,总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在自然界中储量巨大,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由于人们的忽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目前碳材料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其应用过程会带来一些环境上的不利影响。采用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为原料制备高附加值碳材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案,生物质基碳材料的孔隙结构可调与表面性质可控性也为其应用带来了诸多可能性。本文以木质纤维素基碳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活化碳化过程的热重红外实验,并对产品炭的性质进行了表征,总结了生物质关键组分成炭过程的物质转化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电化学特性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为探究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化学活化碳化机制,开展了磷酸预处理生物质样品的热重红外实验。热重实验揭示了化学活化过程的热化学与动力学特性,联用气相红外光谱分析了活化过程的物质转化规律。分别采用竹粉、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为原料,结果显示组分差异明显。主要的失重区间分为三个:100℃左右的失水区间;150-300℃的热解区间,纤维素剧烈失重,伴随着小分子醛酮酯的释放初步形成蓬松的多孔结构;500-750℃的缓慢失重区间,半纤维素发生高温缩合反应,并且过量CO2表面刻蚀碳成孔,为磷酸活化木质纤维素基多孔碳材料形成的关键阶段;此外,木质素缓慢热解聚合形成较稳定的碳结构,甲烷与苯酚等物质的释放主要来自木质素丰富的侧链与芳环结构。对于磷酸预处理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磷酸分子将过量的O原子引入生物质结构内部,这部分O原子作为内源O主导整个化学活化与碳化过程。为探究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基碳材料的应用特性,对预处理后的样品进行了高温化学活化与碳化实验,表征结果表明各组分制得的样品性能上各有优劣。木质素因其热稳定性倾向于形成以介孔为主的大孔径且石墨化程度高的稳定碳骨架结构,该结构对于生物质碳材料整体起着支撑和辅助作用;纤维素易形成孔隙丰富但骨架不明显的松散微孔结构,比表面积高达1178.49 m2/g,但低石墨化程度导致的低导电性限制了其电化学应用;半纤维素则倾向于进一步刻蚀成孔,形成具备超微孔的多孔碳结构,比表面积达1091.66 m2/g且具备较丰富的孔径<0.7 nm超微孔。在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应用中,各组分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纤维素材料提供常规电容;而半纤维素材料的超微孔结构则进一步提供更高的电容,最高达到1 A/g电流密度下的308.16 F/g;在倍率性能实验种,木质素提供高电流密度下的稳定性,20 A/g时电容保留率为71%。为对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基碳材料进行深度调控,以纤维素为原料,采用软模板法和化学活化法相结合的工艺,KH2PO4同时作为模板剂和活化剂,在保留高效化学活化作用的同时引入模板作用,弥补了纤维素基碳材料石墨化程度低的不足,简单有效的通过碳化活化合成了孔洞片层炭气凝胶材料。SEM、TEM、XRD、Raman等一系列表征实验表明材料为具备稳定结构且表面含有丰富介孔尺寸孔洞的三维石墨烯片层结构。当磷酸二氢钾的质量添加比为1:3时,制得的材料结构完整、性能最优,在形成稳定碳骨架的同时发展出片层结构,并且活化作用刻蚀成孔洞,增加了层间的离子与电荷转移效率。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时,具备196.1 F/g高比电容,且电化学阻抗谱分析表明其无论在电容性、导电性、电容器内阻及电荷转移电阻等方面拥有层间离子转移通道的三维片层炭气凝胶结构都具备应用优势。循环稳定性优良,10000循环试验后,电容保持率不降反升,涨幅近20%,具备推广应用的潜力。
其他文献
自旋流,即非平衡自旋角动量的定向输运,是目前构建新一代信息存储与处理器件的重要媒介。其中磁性异质结构中自旋流的产生与探测、自旋相关的输运以及自旋与局域磁矩的相互作用等,是目前自旋电子学领域内关注的焦点。自旋霍尔磁电阻(Spin Hall Magnetoresistance SMR),是磁性异质结构中由于局域磁矩对自旋流的各向异性吸收所导致的一种全新的磁输运现象。由于测试和原理相对简单、可较全面反映
新疆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湖泊在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承担着尤为重要的功能。博斯腾湖和吉力湖是新疆的两个大型淡水湖泊,冰雪融水是这两个湖泊的重要补给来源。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干扰下,目前博斯腾湖和吉力湖出现了富营养化、水体萎缩咸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湖泊沉积物中的枝角类化石,重建了博斯腾湖过去2000年和吉力湖过去1800年枝角类群落的演化序
黄土、深海沉积和冰芯三者统称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三大理想材料,是第四纪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青藏高原东缘广泛分布着黄土堆积,很好地记录了高原地区古环境演化过程。目前,学者们主要围绕其成因、物质来源、沉积特征及环境意义,而年代学的研究比较薄弱。建立可靠的年代框架是研究高原黄土沉积过程和环境意义的重要前提。光释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高原黄土的年代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研究选择位于青藏高原东缘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形单元,在新生代经历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和隆起抬升,该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亚洲的地形地貌,并对全球和区域性气候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柴达木盆地是高原北部面积最大的沉积盆地,其中连续的新生代沉积物作为良好的载体,记录了盆地和高原新生代地质事件和环境变化的丰富信息。在前人对柴达木盆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产自盆地西北部花土沟地区渐新统上干柴沟组的2属蕨类化石开展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地质
燃料电池是21世纪清洁能源设备的重要器件之一。其中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反应温度低,效率高,易于保存,使其成为燃料电池研究的热点。在甲醇氧化反应(MOR)中,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催化剂的性能。因此,寻找高活性,稳定和低成本的MOR催化剂至关重要。在本论文中,将新型高导电性的高强度聚苯胺(聚苯胺-聚乙烯醇导电水凝胶,PPH)作为催化剂载体,通过不同制备方式将钴类活性物质负载至PPH中,制备成M-N/C
吡啶类化合物作为重要的骨架结构,被广泛的应用于药物、农用化学品、染料、材料和天然产物中。2-芳基吡啶、2-芳基喹啉、1-芳基异喹啉作为药物和天然产物的重要片段,将-CN基团引入其中可以显着地改变它们的药理性质和生物活性。然而,利用传统方法将氰基引入到这些小分子的过程中,存在氰基化试剂毒性大、底物需要预官能化等诸多缺点。近年来,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氰基化反应已逐渐成为主流,它不但可以提高原子利用率
光催化降解技术已经被证实是降解有机化合物的有前景的技术。作为最广泛使用的光催化剂之一,二氧化钛(TiO_2)不仅具有优异的化学和热稳定性,而且毒性低、价格低、量子产率高。但是TiO_2的宽带隙使它仅对紫外光响应,制约了其光催化效率,因此,有必要开发对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剂。类石墨氮化碳(g-C_3N_4)通常用于吸收可见光的光催化反应中,它可以通过热缩合低成本的富含氮的前体来制备。但是g-C_3N_
氮杂环卡宾催化剂已经广泛用于各种不饱和化合物的化学转化。氮杂环卡宾催化中涉及的电子对转移催化反应已得到广泛研究,但通过单电子转移(SET)过程的氮杂环卡宾催化反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文围绕可见光/氮杂环卡宾催化开展了以下研究:第一章可见光/氮杂环卡宾协同催化反应研究进展对可见光/氮杂环卡宾协同催化的反应催化模式进行了文献调研,总结了近年来协同催化反应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光氧化还原/氮杂环卡宾共催化芳
可见光天然丰度大,是一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光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与底物之间发生单电子转移,能够在温和的条件下获得高活性的烷基自由基。21世纪以来,光催化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将可见光作为一种“试剂”与催化剂结合,对于开发高效和选择性的化学转化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自由基化学和光化学的结合已成为现代合成化学广泛应用的工具。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章第一部分,将三氟甲基
本文以宋元时期将乐窑的制瓷工艺为研究重点,以万全碗碟墩窑和南口下瑶窑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窑场产品进行了全面的取样分析,从原料、配方、工艺、生产工具等方面入手,探讨胎釉配方、成瓷工艺、原料加工、窑具使用等,充分揭示了宋元时期将乐窑的主要面貌。万全碗碟墩窑于2016年进行了系统发掘,窑业遗迹保存完好,产品主要有青白瓷、青瓷、酱釉瓷等。瓷胎的分析表明制胎原料主要可分为三类,大部分属于高硅低铝类型的瓷石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