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范》看袁采的和家兴家观念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red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袁采的《袁氏世范》在我国传统家训著作中有着“《颜氏家训》之亚”的美誉,其言精确而详尽,其意敦厚而委曲,可以厚人伦,可以美习俗,在宋代儒家生活伦理走向民间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家训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也因此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袁氏世范》之所以受到研究者的特别重视,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作为家训著作,它在家训史上的地位突出;其二,作为历史文献,它反映了南宋时代社会与思想的精神风貌。 本文以《袁氏世范》为基本的研究文本讨论袁采的持家观念,从和家、营家、教子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是和家。家和万事兴,居家贵和,历来为儒家所倡。然则在现实的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种种程度不同的纠葛总是在所难免的,这些纠葛表现出来也就成为家庭不和的体现。在《袁氏世范》中,袁采把“和”作为一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对家庭不和的表现、原因、及解决的办法都有精辟的论述,体现了他居家的基本伦理思想和指导原则——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性格差异、反思、理解顺承、宽容忍让、均平无私、家长独立主见而不听妇人之言等。 其次是营家。在家和的基础上,就要考虑如何兴家了。那么如何做到兴家呢?那么就要善于营家,即管家理财、营治家产。袁采对营家的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袁氏世范》中,也对营家问题作了集中阐释,他所论甚详,主要涵盖了家庭的防火防盗、奴仆婢妾的管理、田产的经营等方面,体现了诚信经营、遵守国法、防患未然、息争远讼的营家思想。 再次是教子。家业兴替系子孙,袁采强调子女教育,认为这是家庭能否长久保持兴旺发达的关键。他主张子女的教育要从小开始,要求父母在饮食、衣服方面对所有的子女一视同仁、不要有偏心;对子女要严格要求,使他们遵守长幼尊卑的秩序;要教育子女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能够区别贤与不肖,做正道之人。为了使子女日后能够担当起持家的重任,维系家族的兴旺,袁采特别提倡子弟修习儒业,强调治家有恒业,认为习儒至少可以懂得做人的道理,立业则是谋生立世的物质基础,二者不可偏废。 以上通过对《袁氏世范》的探讨,对袁采持家思想从和家、营家和教子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只能就《袁氏世范》中所反映的袁采的持家思想作文本解读性的分析和归纳,其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笔者也希望能在这方面继续努力。
其他文献
本文以互动机制为主线,通过对香港环保发展历程的论述,深入探讨了互动机制的产生背景、内涵以及其环保效应。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互动机制的产生背景。长期以来
《汉书》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宗旨是保存历史文献、宣扬汉德。《汉书》“赞曰”是《汉书》论赞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汉书》的论赞部分不论是从量上还是从质上,在整部《
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大河,自古以来黄河水灾就不绝于书。因此,河政一直被历代王朝视为大政,河政设置到晚清时期渐趋完备。面对水灾频发的现状,晚清政府投
宰相作为北宋职位最高的官员,在宋代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宰相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更深地挖掘北宋的时代特色,而且对当今社会生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757年,普拉西之役后,东印度公司北部政策的重点是与中国的西藏及西部内陆省份建立某种商业、外交关系。自拿破仑时代起,法、俄相继对英属印度西北边疆构成威胁,致使英国沿次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