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可变剪接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中,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环节,通过外显子的不同组合可产生一系列差异转录本,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生物体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多样性。同时,异常的可变剪接也将直接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因此,可变剪接事件对于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唐氏综合征细胞黏附分子(Dscam)是可变剪接的代表性基因,在果蝇(D.melanogaster)中可潜在产生38,016种可变剪接异构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变剪接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中,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环节,通过外显子的不同组合可产生一系列差异转录本,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生物体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多样性。同时,异常的可变剪接也将直接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因此,可变剪接事件对于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唐氏综合征细胞黏附分子(Dscam)是可变剪接的代表性基因,在果蝇(D.melanogaster)中可潜在产生38,016种可变剪接异构体,且该基因的可变剪接现象仅在节肢动物中发生。令人振奋的是,节肢动物Dscam基因的大量异构体被证明具有免疫特异性,并有学者据此推测该基因可能与免疫致敏(immune priming)或免疫训练(trained immunity)现象有关。为明确Dscam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蛋白表达的调控,本论文基于同位素标记的i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对Dscam敲降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弧菌刺激的原代培养血细胞分泌蛋白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诸多细胞生理功能相关蛋白受到了Dscam的影响,特别是抗菌肽等免疫效应因子的表达受到了Dscam的极显著正调控。proPO等免疫因子在Dscam敲降后呈现显著上调的表达,说明宿主可能通过补偿机制弥补抗菌肽表达的下降。此外,剪接体等细胞内蛋白也在细胞培养液中被检测到显著变化,这可能与细菌导致血细胞破裂从而释放内容物有关。这些结果暗示作为跨膜型蛋白,Dscam的细胞外部分在接收细菌的危险讯息后,极可能将信号传递入细胞内,通过细胞内区域激活相关信号转导途径,产生抗菌肽等免疫效应因子,完成免疫防御过程。因此,本论文将聚焦中华绒螯蟹跨膜型Dscam的可变剪接机制及其细胞质尾可变剪接异构体调控抗菌肽表达的信号转导机制。既往研究报道,RNA二级结构和剪接因子可能是介导Dscam可变剪接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首先基于果蝇的Dscam RNA二级结构特征序列在中华绒螯蟹Dscam基因全长中进行了比对,结果发现分子对接位点(docking site)、选择子序列(selector sequence)和基因座控制区(locus control region)的协同作用是导致Dscam基因pre-mRNA进行剪接的结构基础。进一步的研究在中华绒螯蟹中分离并鉴定了B52基因(EsB52)。Es B52序列包括一个5’端非编码区(UTR),一个876-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91个氨基酸残基,一个3’端非编码区。EsB5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全长包括两个RNA识别基序(RNA recognition motifs,RRM),分别位于N端的5-70,103-171氨基酸残基。C端富含精氨酸和丝氨酸。每个RRM基序都包含两个短序列RNP-1和RNP2。组织表达分析显示,Es B52 mRNA在所有检测组织中均有广泛表达,尤其是在脑和血细胞中表达较高。在血细胞中,Es B52在与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和细菌刺激后显著上调。此外,Es B52 RNAi降低了mRNA中Ig7亚型的数量,而对于Ig2或Ig3没有影响。上述研究表明,分子对接位点、选择子序列、基因座控制区是中华绒螯蟹Dscam可变剪接的结构基础,而B52等剪接因子是激活Dscam可变剪接的重要调控元件之一。Dscam蛋白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的免疫系统中,并且其与病原体特异性结合和吞噬细菌的能力已经被证实。然而,Dscam识别并结合病原后如何激活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机制尚不清楚。基于我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结果,已经确认了中华绒螯蟹中跨膜型Dscam细胞质尾中的可变剪接外显子以及细胞质尾在血细胞中存在的亚型,并且在革兰氏阳性菌刺激下体外沉默跨膜型Es Dscam会导致抗菌肽表达量下调。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EsDscam细胞质尾非可变剪接32号外显子的翻译蛋白编码SH3结合基序,并因此与Dock蛋白的SH3结合基序相互作用。Dock蛋白具有类似EsDscam调控ERK磷酸化、Dorsal核转运、抗菌肽表达等功能。进一步通过RNAi、Co-IP等技术手段发现Dock蛋白通过非直接结合调控ERK磷酸化。同时本研究也证实可变剪接外显子不具备调控ERK磷酸化、Dorsal核转运和抗菌肽表达的能力。上述研究表明,EsDscam细胞质尾区域通过非可变剪接外显子的翻译蛋白结合Dock蛋白,调控ERK磷酸化,促进Toll信号通路关键分子Dorsal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进而上调抗菌肽表达,完成抗菌免疫防御过程。
其他文献
南极冰芯记录显示了晚更新世以来大气CO2浓度具有显著的冰期-间冰期周期性变化,变化幅度约为90ppm。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下,海洋,尤其是深海,被认为对大气CO2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驱动作用。大气CO2变化以及海洋碳循环是由海洋内部众多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探究各种海洋过程对过去大气CO2变化的影响机制,需要重建可靠、准确的海水理化特征,尤其是与碳循环紧密相关的海水碳
开展长江水系形成与变迁的研究,不仅对于了解和深刻认识亚洲宏观地貌格局形成过程、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可以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排涝等方案制定和决策实施提供科学借鉴。对于长江演化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一个世纪有余,众多地学工作者对长江的发育过程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究。然而,由于研究区域、对象、方法选取上的不同,以及各种代用指标本身存在的成因复杂性和多解性,目前
程序综合是一种通过系统行为规范来自动设计生成交互式系统模型的技术。目前主流的行为规范语言叫做线性时态逻辑LTL。然而LTL程序综合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难题,在实践中难以应用。因此基于实践角度考虑,研究者们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LTL子集上的程序综合问题,希望可以有针对性的技术来获得更好的求解方案。本文主要关注一种新的逻辑语言,叫做有限线性时态逻辑LTLf。LTLf对LTL的语法进行了重定义,是一种解析在
海马在包括学习记忆和部分情绪等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些生理功能均与其内部的神经振荡活动密切相关。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人们对海马振荡活动的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鉴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分子、细胞和环路机制。然而,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明确海马发挥功能的神经机制。过去对海马振荡活动机制研究的方法主要集中于海马离体脑片记录和在体记录这两个方面。它们均各有优势,却也存有不足之处:在离体脑片标
髓系来源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疾病息息相关。髓系细胞功能在体内受到严格的调控。尽管之前的研究阐明了多种髓系细胞的调节机制,但是大部分集中于重要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阐述,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尤其是调节蛋白质功能与丰度的泛素化修饰是如何调控髓系细胞功能的却少有报道,也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E3泛素连接酶Cullin3广泛地调节机体各种生理过程,之前的研究发现Cullin
基因水平转移是一种能在不同物种间进行遗传信息交流的遗传方式。尽管突变和有性繁殖是真核生物产生变异的主要来源,但由水平转移机制获得的转移基因在真核生物中可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由苔类植物门、藓类植物门和角苔植物门组成的苔藓植物,是植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生活的关键类群之一,在绿色植物的演化历史中具有重要的进化地位。苔藓植物除了可附生在其它陆地植物的叶片和树干上,还能与细菌和真菌,特别是蓝细菌等微生物共生
基因组稳定性的维持对细胞存活和增殖至关重要。基因毒药物(如传统化疗药物)诱发细胞中DNA双链断裂(DSBs)被广泛用于临床肿瘤治疗。然而,发生DSBs的细胞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DNA修复机制来应对DNA损伤,维持细胞基因组的相对稳定,这一过程即DNA损伤应答(DDR)。在DDR发生过程中,细胞内绝大多数基因表达下调,而参与DDR的众多因子能有选择地逃避DNA损伤介导的转录抑制,其mRNA稳定性明显增
已有的关于权力感与决策的相关研究,主要运用接近-抑制理论来解释相关结果,更多关注权力感高低维度对接近和抑制行为的影响,较少关注权力动机的高低及权力感的稳定性维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且多数研究偏向于探讨收益情境下的接近行为,较少探讨损失情境下的抑制行为。特别是,关于权力感何以会影响和改变个体的接近和抑制行为,尚不清楚。本研究试图从风险偏好的视角入手,以实际工作中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群体为被试,采用收益损
加纳沃尔特河项目是20世纪60年代非洲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工程,其发展历程颇为漫长和复杂。自澳大利亚人艾伯特·凯特森在1915年提出沃尔特河项目构想后,吸引了很多私人公司的积极参与,其中又以南非工程师邓肯·罗斯领导下的西非铝业有限公司为首,同时也引起了英国及其黄金海岸殖民地政府的高度关注,他们推动着沃尔特河项目的早期发展。1953年,黄金海岸殖民地政府建立了以罗伯特·杰克逊为主席的沃尔特河项目筹
既有上博簡字跡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在方法上,如何定量,以及如何合理選定用於字跡比較的典型字符等方面尚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例如,列舉以下7個“典型字”論證《弟子問》與《君子為禮》2篇文獻的“文字書寫軌跡”具有同一性:“則、爲、者、遊、贛、而、富”。通過窮盡性調查,我們發現,“者、遊、富”《君子為禮》篇僅1見;“爲”《君子為禮》篇僅2見;“贛”《弟子問》篇僅2見,這些使用頻率較低的“典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