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德明易学哲学思想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jzobjz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德明是20世纪活跃在西方社会的著名的汉学家、哲学家和易学家。其易学研究从"他者"的视角对《易经》提出创见,并揭示了其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完成了自己易学体系的建构。西方易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索隐期"主要探讨耶稣会士的神学传统与《易经》古老智慧的关系,指出他们以"索隐"的方法为中心,得出《易经》是"东方的《圣经》"的结论。"过渡期"的研究者试图着眼于中国思想和文化本身来研究《易经》,展露出从传教士易学向汉学研究转变的端倪。但囿于学术立场的差异,学者们对经传之间的态度产生分歧,继而"《易经》的性质"也有历史典籍和智慧之书的差别。"成熟期"则试图跳出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回归中国文本和原典本身,"卜筮之书"和"哲理之书"并重。"多元发展期"呈现"不可为典要"的特征,《易经》被用来回应时代课题,体现与时俱进性及当代价值。作为西方易学"成熟期"的开拓者,卫德明的贡献有三:改变了以往中西对立的研究历史;深化了"卜筮"的内涵和意义;对易学研究的现代化有重要启示。一方面,卫德明受到西方易学研究理路的影响,他在理雅各和卫礼贤的中西优劣的争论后,跳出二元思维而转向对中西文化中普世价值的追寻。另一方面,他也受到中国"经世致用"之风的影响,要求回归原典,并且将经典应用到现实世界。如将《易经》应用于探索人的"命运"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等。卫德明同时将《易经》视为"卜筮之书"和"智慧之书"。他指出西周"蓍草"占卜的方式反映"天地之数",改变了以往龟卜祭祀的性质。先哲通过"卜筮"记录宇宙的律则,因此《易经》才能超越时间的限制,给每个"占卜者"以答案。若此,"卜筮"活动的本质是人们如何认识宇宙的律则,并找到人在其中的位置。卫德明从《易经》书名中"易"的三层含义"简易、变易和不易"出发,发现了"易者不易也"的哲学旨趣,以及宇宙唯一不变的规律就是变化,继而将"变化"视为人的"命运"。卫德明进一步论证变与不变的矛盾统一关系,是先哲依靠"反思的意识"从现实君臣"上下关系的和谐"中抽象出来宇宙"自足"的发展律则。因此,只有人的智慧才能够认识宇宙的规律并将之揭示出来,那么通过人就能再现整个宇宙的图景。卫德明对《易经》"宇宙论"的研究以"天邑"的形制为起点,并提出"原型"构想。根据"天邑"之形"曼陀罗"的弱"循环时间"性,卫德明发现"空间表达时间"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运用至《易经》的卦序之中。继而,他利用莱布尼茨的"二进制",将"先天卦序"的排列顺序按照从000000到111111的数理逻辑展开。藉此,卫德明从中国"本体宇宙论"的立场出发,以数字为媒介,实现了六十四卦对"抽象时间"的表达,并建立"完整的原型系统"。但是卫德明的诠释以邵雍易学为基础,对文本的"本义"追溯不足。同时,他忽略0和1的先后次序,对《易经》的宇宙起源并未给出清晰的说明。因此,卫德明"完整的原型系统"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他藉由《易经》建立了自己的易学体系。卫德明藉由中西"创世"的不同,发现《易经》本体层面的"完整的原型系统""形成中"的同时,呈现其"象"的现实世界也同时"被形成"。继而,他从"乾"的字形构造、历史释义和乾坤关系三个方面,证明乾"创造"含义的合理性;揭示"天"洞察宇宙最初的原型;"地"依照"天"洞察的内容将之呈现出来的"形诸有形"的过程。其实,卫德明使用了"地"的比喻意,它既指与原型相对的现实世界,也指抽象道理的现实化。在此意义上,卫德明批判地继承了莱布尼茨和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将现实世界视为抽象原型的直接呈现。卫德明进一步指出天地人三者组成了 "创生集体",理解此"三位一体"的关键在于"顺天修命"。他发现中国的"顺天修命"并非是完全按照"上帝"的旨意来行事,而是"体天道"进而形成人自己的"小宇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意识"以及道德均来自宇宙之"原型"的产生过程。卫德明指出,天地在本体层面的关系需要人,只有人的意识才能"超越现实制度和秩序的限制",将抽象的矛盾关系总结出来。那么,人的意识及其道德也便具有了形而上的依据,这也中国哲学道德形上学的基础。卫德明通过"游体诗"及内"观"的方法,发现了人能够与自我分离,超越对立矛盾统一之限制进而获得自由。这种方法让人们不再受限于原来"天命"之安排,而是通过"体天道以成人道"的"心传"方式,与宇宙的本源直接联系,掌握自己的命运。卫德明指出,"三位一体"的天地人需要落实到《易经》"三才之道"的体系内才有价值和意义。他通过对体"道"方式的总结,发现"三才"的核心在于人的创造性。人能够通过现实世界抽象出"阴阳之道",继而将其再运用到现实之中。人的创造性与天地的"生生"之德契合。卫德明进一步藉由《太玄经》的《中》首阐释了人"后天而奉天时"的思想。然后,他回到爱诺斯会议主题,利用《履》卦来探讨"知行合一"如何在人的自身内部完成。卫德明在德、时和心三个方面,将天地人三者融为一体。他凸显人的创造性的同时,也点明人的创造性不是任意的而是要"与天地偕行"。卫德明利用"完整的原型系统"理论,实现了对古典文献的激活和重铸。他将《易经》的研究介入到现实生活之中并以此来解决人的"命运"问题。他能够将中西方法都融进自己的释《易》体系,展现出和谐共生的方法论倾向。但是,他的诠释也存在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矛盾、文本分析和考据不足以及过度诠释的问题。即便如此,卫德明对《易经》中动态两性关系的揭示,具有现代的启示意义。以女性主义为例,将"阴阳交感"视为中国的"两性平等"观,则可以提出两性"和谐共生"的关系模式。这体现了卫德明易学在当代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卫德明对《易经》解释的特色就在于他跳出了西方本体论和宇宙论的两个论域的区分,跨越了汉学、心理学、佛学乃至神学和哲学等领域,超越了中国传统释《易》中象数和义理的分歧,同时也不拘泥于汉学的考据和神学的附议。他从中国的思想范式本身出发,把原型和现实结合起来,把本体论和宇宙论结合起来,体现出牟宗三所谓"本体宇宙论"的思想旨趣。通过对卫德明学理结构和逻辑方法的揭示,亦启迪笔者今后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易学的国际化、现代化和应用的多元化等。
其他文献
在采用材质为1Cr18Ni9Ti的系统接收二氯乙烷过程中,管道多处发生腐蚀泄漏。通过对系统进行探伤检测及宏观检查,发现储罐及各条管道的焊口处存在裂纹。分析了二氯乙烷对不锈钢的腐蚀机理,指
将Q型烟粉虱种群按其生长发育顺序划分为卵、低龄若虫、高龄若虫、成虫4个阶段,把各阶段的作用因子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状态。通过对Q型烟粉虱自然种群数量的调查和对实验种群数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目的在于事前通过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全面反映教学质量建设的多重维度,细化教学质量建设。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质量控制,就是要培养
针对钝化膜的研究现状,从工艺改进、联合添加剂以及无机有机复合钝化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提高镀锌层硅酸盐钝化膜耐蚀性的具体方法,并对镀锌层的腐蚀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为了解决认知车联网环境下无线频谱资源短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门限能量检测的认知车联网协作频谱感知方法。该方法在单门限值的基础上引入范围内车辆数改进为双门限值,设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的传输方式和传播途径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的报纸,到后来的电视、广播,再到如今的互联网,人们获取信息变得越来
实验室的认证认可制度用来对试验室能力进行检测和评价,通常情况下,若想通过实验室的认证认可评审,需要输入大量的信息,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实验室中的信息管理系统能解决在
本文以四平市为例,探究工业城市旅游形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方法,以促进城市工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选用32根不同配筋量的缩尺梁,进行不同预加超载幅值的重复加载预裂,并采用碳纤维和钢板加固,主要研究了具有不同损伤的被加固梁在加固前、后的受力状态,以及粘贴加固超载预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