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西沙星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老年重症肺炎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bi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莫西沙星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在上饶市立医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50例,其中实验组27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单独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实验组使用莫西沙星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时间至少七天。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基础疾病、APACHE II评分、白蛋白、C-反应蛋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第一天(即治疗前)、治疗第四天及第七天的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对比治疗第四天、第七天的临床有效率(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等);对比治疗前后(治疗前及治疗第七天)的动脉血气分析、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E);收集两组患者痰培养及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嗜肺军团菌抗体的结果;同时收集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与莫西沙星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相关的不良反应。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PACHE II评分(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30g/L、基础疾病≥2种等基本资料与临床特征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第四天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七天的PO2、PO2/FIO2对比,实验组治疗前与治疗第七天PO2、PO2/FIO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第七天PO2、PO2/FIO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组间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PO2、PO2/FIO2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两组治疗第七天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实验组治疗第七天PO2/FI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第一天、第四天、第七天的PCT对比,实验组治疗第一天与第四天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七天较第四天PCT显著降低(P<0.05),第七天PCT明显低于第一天(P<0.05);对照组治疗第七天PCT与第一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一天、第四天、第七天WBC对比,实验组治疗第一天与第四天、第四天与第七天WBC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第七天WBC明显低于第一天(P<0.05);对照组治疗第七天WBC与第一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细菌检出率分别为51.8%、52.2%,两组细菌均以G-菌为主;两组患者非典型菌检出率分别为18.52%、17.3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集两组患者与莫西沙星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实验组皮疹1例,对照组腹泻1例。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第七天的ALT、AST、CRE进行对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第七天ALT、AST、CRE对比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第七天ALT、AST、CRE对比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莫西沙星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治疗抗菌谱广,可能与莫西沙星能覆盖非典型病原体有关。莫西沙星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与单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相比,不增加副作用的发生。
其他文献
背景: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高血压患者预后息息相关,研究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机制对高血压治疗意义重大。既往研究提示叶酸降同型半胱氨酸(Hcy)治疗伴随夜间血压降低,从而恢复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本课题组在前期基于人群的临床研究中发现:高血压患者中高Hcy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波动显著相关;并且在女性患者中,血管内皮功能越差的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降低幅度越小。然而,迄今为止,仍无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
目的: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和肺结核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以及NTM肺病的菌种分布和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NTM肺病与肺结核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基础疾病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菌群,对NTM肺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NTM肺病组年龄[(60±15)岁]高于肺结核组年龄[(55±19)岁],两组之间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史、2型糖尿病、陈旧性肺结核、支气管
背景和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在人类疾病中属于高发病率的疾病之一,自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CI)引入以来,基于导管的技术和辅助药物的治疗发生了重大进展,提高了安全性,改善了PCI术后患者的近期和长期结果。尽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下降,但预后不良的患者仍较多。而高尿酸血症(SUA)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很常见,但并未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很多研究也表示尿酸并不是心血
目的:本研究观察左右心室电极植入间距离(DD)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患者心脏相关指标变化,旨在探讨DD指导CRT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最佳药物治疗并接受DD指导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既往研究中接受常规CRT治疗心衰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分
目的:分析不同BMI OOPD患者的炎症因子、肺功能指标、急性加重次数、皮质醇剂量及OOPD合并症、死亡率及其他临床特征,主要探讨BMI与OOPD患者的联系,分析BMI对OOPD患者病情发生、发展、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医师合理治疗OOPD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参照GOLD2017版OOPD的诊断标准,选取2015.01-2016.01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285例COPD患者。收集纳
目的:通过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观察miR-221-3p在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的表达情况和miR-221-3p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组织表达的细胞类型;诱导HCMEC缺氧,观察不同缺氧时间对HCMEC miR-221-3p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miR-221-3p在心肌缺血时对HCMEC血管新生的调控及机制。方法:1、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心肌梗死急性期组(心肌梗死后12h处死大鼠)和心肌梗
目的: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COVID-19病情重症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2月19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收治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192例患者,分为非重症组(125例),重症组(67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首发临床症状和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
目的:本文将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The C-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CAR)及中性粒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eutrophil to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ratio,NHR)在不同严重程度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
背景与目的:心肌致密化不全(noncompaction of the ventricular myocardium,NVM)是一种罕见的心肌病,其特征在于突出的心室小梁和交错的深隐窝。NVM的临床表现多样,但都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心律失常。NVM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NVM病因是先天性起源还是后天获得仍不清楚。有研究表明NVM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不仅起源于受累心肌
研究背景:短QT综合征(short QT syndrome,SQTS)是一种以心电图中出现显著QT间期缩短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病。SQTS易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晕厥,甚至心脏性猝死。SQTS的发生常伴随编码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突变,虽然目前已明确的突变基因类型有KCNH2、KCNQ1、KCNJ2、CACNA1C、CACNB2B、CACNA2D六种。但上述的基因也只能解释不到25%的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