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建立初期,一场席卷全国各地的变革悄然展开,这也正是赣南乡村经济恢复、社会变迁的重要时期。赣南农民历经残酷的战争、萧条的经济、贫苦的生活、混乱的社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乡村建立起新基层政权,着手稳定乡村社会环境,努力恢复经济,为营造风清气正、蒸蒸日上的乡村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实际上,解放初期的赣南原苏区乡村社会依然动荡不安,封建统治阶级勾结土匪、恶霸、地主意图再次夺取政权,长期存在的宗族斗争异常激烈,乡村中呈现出几股封建势力相互交织,形成了牢固的封建堡垒。对于乡村社会而言,重租高利、物价波动、自然灾害加速了农民生活的负担,封建统治下的迷信及道德、文化缺失给赣南原苏区乡村农民特别是妇女套上了无形的精神枷锁,使赣南乡村百姓长期生活在欺压和统治之下。随着赣南乡村新基层政权的建立,开始重塑农民团体、党支部,培养本土干部,这些构建了乡村新基层政权的主体,在新政权的运作下农民积极参与阶级斗争、收枪、剿匪、反霸和支前征粮运动,也进一步巩固了新基层政权的执政根基和地位。随着运动的开展,赣南乡村社会农业生产力得以恢复和提升、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乡村中的移风易俗也逐渐消除,赣南乡村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在这三年建设中赣南乡村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干部思想、基层工作、干群之间也发生过偏离,正因为赣南原苏区乡村优良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依旧存在,在赣南原苏区乡村中呈现出老苏区干部独有的斗争精神,军烈属的革命自觉性,一心为民、军民融合的执政风格,农民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妇女的大爱情怀,以及农民对新生活的热情和向往,逐渐形成了革命精神、红色基因与赣南乡村社会相互交融的景象。新中国建立初期赣南乡村社会的变革,展现给我们的是欣欣向荣的局面,为赣南原苏区乡村由民主改革转入经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乡村的变革也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提供借鉴意义。乡村振兴要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根本保障,把坚持群众路线、执政为民作为力量之源,更要坚持乡村战略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大力发扬创新精神。因此,丰富新中国建立初期赣南原苏区乡村社会变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增进对赣南原苏区乡村社会变革的真实理解,而且对新时代赣南乡村建设有着宝贵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