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我国高铁动车发展迅速,因此,要求提供动力能源的输电线具有更高的抗拉强度(>550 MPa)和导电性(>80%IACS)。铜合金由于其优秀的导电性能和强塑性以及较为低廉的成本成为最佳材料。层状异构材料作为一种调节材料综合性能的材料设计模型,在金属材料的变形及后续热处理过程中极易被引入。本文采用采用旋锻(rotary swaging,RS)和扩散焊+轧制两种冷变形技术及其随后的热处理技术,分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高铁动车发展迅速,因此,要求提供动力能源的输电线具有更高的抗拉强度(>550 MPa)和导电性(>80%IACS)。铜合金由于其优秀的导电性能和强塑性以及较为低廉的成本成为最佳材料。层状异构材料作为一种调节材料综合性能的材料设计模型,在金属材料的变形及后续热处理过程中极易被引入。本文采用采用旋锻(rotary swaging,RS)和扩散焊+轧制两种冷变形技术及其随后的热处理技术,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上制备层状结构的铜合金材料。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分析了不同变形状态下铜合金的微观组织演变规律,利用硬度、单轴拉伸实验和电学性能测试手段对其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进行了测试。主要结论如下:(1)旋锻变形及热处理制备层状CuCrZr合金的研究在920℃固溶2 h后对材料进行了真应变量ε分别为0.5、1.0、1.5、2.0、2.5的旋锻变形处理,随后进行450℃下的时效实验(0~30 h),结果表明:随着ε的增大,晶粒不断细化,呈长条层状组织,后续的析出强化效果越明显。ε=0的试样中晶粒尺寸为68.5μm,ε=2.5的则为2.6μm。在时效前,材料的导电率随旋锻变形量的增加而减小;而在时效后,材料导电率随旋锻变形量的增加而提高。时效前ε=0时导电率为35.8%IACS,而ε=2.5的试样为32.3%IACS;时效后,ε=0试样的导电率为72.3%IACS,ε=2.5试样的导电率为80.3%IACS。这是由于,在时效前,材料内部的缺陷降低导电率占主导因素,而在时效后,析出相增强导电率占主导因素。此外,旋锻这种特殊变形工艺产生的片层状细晶使得在电流传播上的位错数量相对于等轴细晶较少,也进一步提高了导电率。材料的硬度和抗拉强度都是随着旋锻变形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时效前,ε=0时,材料的硬度值、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值分别为63 HV、148 MPa和305 MPa,ε=2.5时硬度值、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达到141 HV、518 MPa和518 MPa;时效后,ε=0时,材料的硬度值、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值分别为为123 HV、298 MPa和443 MPa,ε=2.5时硬度值、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达到180 HV、627 MPa和671 MPa。这主要是归因于增强相的弥散分布、片层状细长晶粒以及位错的累积。(2)扩散焊+轧制热处理制备层状Cu/CuCrZr复合板材的研究扩散焊-冷轧-退火技术已成功用于制作具有过渡界面层的软/硬Cu/CuCrZr复合板界面并获得了卓越的综合性能。这种优越的组合强度和延展性(最终强度约为312 MPa和15%的均匀伸长率以及23%的断裂延伸率)归因于结合良好的过渡界面,它可以产生几何必须位错的(geometrically necessary dislocations,GNDs)从而引起的更大的应变梯度(15μm),这种应变梯度通过前/背应力强化机制增强材料的强度和延展性。软质/硬质合金的显微组织和硬度比对前/背应力强化有巨大的影响。轧制后未退火和250℃退火的的软层和硬层中的高密度位错会阻碍GNDs的产生和积累从而削弱了前应力强化对于延展性的作用,450℃退火的样品晶粒长大严重而导致综合性能相对下降。因此在350°C退火的错位较少的Cu/CuCrZr复合板拥有最好的综和性能。此外层数的累计也增强了前/背应力强化效果。
其他文献
铁素体(F)-马氏体(M)双相钢由于高加工硬化率、良好的强塑性匹配性能和优异的抗冲击性能被广泛用于汽车领域。近年来,研究者们为进一步提高双相钢的综合机械性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晶粒细化是一种最有效的强化方式,因此研究者们通常通过细化双相钢的微观组织结构制备超细晶双相钢(UFG-DP),以期获得双相钢的高强性能。目前钢铁材料工作者已经提出了许多用于制备UFG-DP钢的加工路线,包括剧烈塑性变形(SPD
作为微波系统的基本无源组件,耦合功分电路广泛应用于混频器、阵列天线的馈电网路以及放大器设计中,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性能。为适应近年来微波电路高集成的发展趋势,耦合功分电路在保证性能的同时,亟待实现小型化的设计。电路系统设计趋于密集紧凑,对于具备高稳定性以及良好抗干扰能力的多端口平衡电路也提出了紧迫的需求。此外,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伴随着系统工作频率的提升,利用间隙波导等新型传输结构来提高无源电路在毫米波
由于我国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地铁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地铁的行车安全性越来越重要。随着地铁运行速度的提高,地铁行驶条件越来越复杂,路况越发恶劣,车体产生疲劳破坏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在地铁车体设计过程中,结构疲劳寿命问题已成为首要解决的难题。本文以A型地铁铝合金车体为研究对象,对车体关键部位疲劳寿命开展了分析研究。首先进行了车体海量网格划分策略与技术的研究,对比了三维网格划分方法与壳体网格划分方法对复
本论文通过了解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的危险性及相关预防措施,分析新能源汽车电池以短路为核心的热失控诱因,对利用热气溶胶灭火剂防止火灾扩散进行了整车电池组的实验研究,并就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提出最佳防控方案。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集总化学反应动力学仿真模拟和锂离子电池燃烧实验分析,得出仿真模拟拐点温度在312℃附近,锂离子燃烧实验的拐点温度在296℃附近,因此,要在296℃之前进行锂电池热失控防控
因盾构施工效率高、对现有交通影响小、安全可靠等优势,盾构法得到了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盾构刀具是影响盾构施工效率的关键硬件,需要根据掘进距离等因素考虑更换。不及时更换刀具导致刀具过度磨损将严重影响施工效率。掘进参数能够反映盾构机的掘进情况,可以利用掘进参数来检测盾构刀具的磨损状态。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在近十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信号
本文以地下空间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首先解译获取结构面的地质信息参数,然后通过这些参数对岩体质量进行区间概率分析评价。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采用高精度相机对隧道侧壁及掌子面进行拍摄,由于拍摄环境和相机成像原理等原因,使得图像发生变形失真,所以在解译地质信息参数之前就必须进行图像校正。本文首先通过模板法对图像进行畸变校正,然后通过透视原理对非正射投影的图像进行正射校正,最后通过比
在现代战争中,对弹道落点进行准确快速预测是提高弹丸射击精度的关键,也是对弹道进行修正和制导的前提。传统的弹道落点预测方法是通过数值积分法解算弹道方程来得到弹道落点。然而,要想获得精度较高的解算值,就需要较小的积分步长和较复杂的弹道模型,这会使弹道落点的解算时间增长,也会增加弹丸飞行状态参数的获取难度。如何在较为容易获取弹丸飞行状态参数的情况下对弹丸的落点进行准确且快速的预测就成了值得研究的问题。因
目前我国地铁总运营里程已达5800多公里,建成并已运营的城市达30余座。地铁设施中大量采用混凝土结构,随着服役年限的增加,地铁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成为关键性问题。地铁已建成并运营的城市地域分布范围广,服役环境差别明显,不同服役环境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地铁混凝土的耐久性及保持城市地铁的运营能力,必须对地铁混凝土的耐久性进行合理的评价,明确不同地区地铁混凝土服役环境特点并进行科学
城市轨道交通计算机联锁系统是保障列车行车安全的重要子系统之一。不同使用环境下的联锁系统健康状态不同,综合考虑联锁系统的可靠性和维修成本问题,对联锁系统的寿命进行科学合理地预测十分有必要。本文基于动态故障树和马尔可夫模型对城市轨道交通计算机联锁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寿命进行预测并对维修维护策略进行优化。首先,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对联锁系统故障发生的
近年来,以地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如火如荼,东北、华北等高纬地区成为地铁建设的热点地区。混凝土因其来源广、成本低、易获取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铁工程的建设。然而,与常规建筑及常规环境不同,在高纬地区地铁线路的服役过程中,混凝土往往在冻融循环及杂散电流的作用下过早发生破坏。因此,开展混凝土在冻融循环及杂散电流作用下的耐久性研究,对维持地铁工程的运营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