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深层次穴位埋线对女性腹型肥胖及排便功能的影响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of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在B超引导下不同层次穴位埋线对女性腹型肥胖疗效的差异及排便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以女性腹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中医胃热湿阻型共105例,按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分为深埋线组(35例,脱落2例)、浅埋线组(35例,脱落4例)和假埋线组(35例,脱落7例)。三组的埋线穴位相同,腹部取中脘、关门、天枢、带脉、关元、水道;四肢取曲池、丰隆。在B超引导下,深埋线组将线体埋置在脂肪层+肌肉层;浅埋线组将线体埋置在脂肪层;假埋线组进针深度只在脂肪层即退出,无线体埋置。2周埋线1次,共埋线4次。比较治疗前和治疗8周末三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体重、BMI、体脂率、腰围、臀围、腰臀比,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周自主排便次数、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血脂四项(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治疗8周末评价有效率,腰围和腹部皮下脂肪厚度的相关性,比较每次埋线后食欲抑制天数。比较治疗前和随访4周末三组患者体重、BMI、体脂率、腰围、臀围、腰臀比、周自主排便次数、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评价埋线治疗的安全性和依从性。结果1、各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深、浅埋线组的均降低(P<0.05),假埋线组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深埋线组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低于假埋线组(P<0.05)。2、各组有效率比较治疗8周末深埋线组的有效率(87.9%)大于浅埋线组(48.4%)(P<0.05),浅埋线组的有效率大于假埋线组(10.7%)(P<0.05)。3、各组体重、BMI、体脂率、腰围、臀围、腰臀比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深、浅埋线组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随访深埋线组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随访浅埋线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埋线组治疗后和随访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和随访深埋线组的上述指标均小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小于假埋线组(P<0.05)。4、各组中脘、关元、天枢、带脉穴的腹部皮下脂肪厚度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深、浅埋线组四穴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均降低(P<0.05),假埋线组四穴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深埋线组四穴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均低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低于假埋线组(P<0.05)。四个穴位的腹部皮下脂肪厚度与腰围分别有直线相关关系和线性回归关系(P<0.01)。5、各组血脂四项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深、浅埋线组的血脂四项中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升高(P<0.05);假埋线组血脂四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深埋线组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低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低于假埋线组(P<0.05);治疗后深埋线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高于假埋线组(P<0.05)。6、各组周自主排便次数和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深、浅埋线组的周自主排便次数和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增加(P<0.05),随访深埋线组上述指标均增加(P<0.05),浅埋线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埋线组治疗后和随访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深埋线组上述指标大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大于假埋线组(P<0.05)。7、各组食欲抑制天数比较三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食欲抑制天数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深埋线组食欲抑制天数均大于浅埋线组(P<0.05),浅埋线组食欲抑制天数均大于假埋线组(P<0.05)。8、各组接受性和依从性比较三组对于埋线的接受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埋线组的依从性高于浅埋线组和假埋线组(P>0.05)。三组均无感染、硬结、线体露出等不良事件。结论1、B超引导下,深层次穴位埋线治疗女性胃热湿阻型腹型肥胖疗效更佳,表现在有效率的提高,能更有效地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体重、BMI、体脂率、腰围、臀围、腰臀比、和腹部皮下脂肪厚度;2、B超引导下深层次穴位埋线更有效改善血脂水平;3、B超引导下深层次穴位埋线可更有效改善排便功能;4、B超引导下穴位埋线可以提高深层次穴位埋线的安全性和患者的依从性。
其他文献
目的:临床部分:观察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治疗活动期轻中度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疗效。实验部分:观察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对UC模型大鼠的疗效,探究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对UC模型大鼠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调节作用,对炎症因子、结肠上皮细胞凋亡、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探讨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治疗UC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部分:将240例活动期轻中度大肠湿热证UC患者随机分为
第一部分 血清外泌体miRNA对胰腺良恶性疾病鉴别的价值分析目的:胰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且恶性度高,对放化疗不敏感,病人预后差,寻找临床上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十分关键。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与粘液性囊腺瘤(muci
治法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上承病因病机,下统方药,在理、法、方、药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独特体现。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对治法的研究。采用医史文献学、考据学、归纳与总结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暖肝治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暖肝治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厘清其学术发展源流,系统归纳了其功效,总结其在临床中的运用。论文主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医“肝”相关的理论问题。具体包括(1)
目的:采集新加坡樟宜地区2012年1月21日---2019年1月19日间水痘、登革热、手足口病的发病例数以及同期的相关气象资料。基于《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五运六气变化对新加坡地区水痘、登革热以及手足口病发病规律的影响,以期为新加坡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1.根据新加坡卫生部公布的2012年1月21日---2019年1月19日间水痘、登革热、手足口病发病数,建立数据库。2.建
目的:1探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在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中的可行性,并就如何规范性开展真实世界研究的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及处方分析等进行探索,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树立示范。2探讨申春悌教授“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的科学内涵及临床可操作性,深化对申春悌教授临界辨证诊治法的认识。3对申春悌教授临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真实世界数据进行研究,进一步诠释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和临证思辨特点。方法:1文献调查研究:
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一种以持续性蛋白尿和肾功能进行性下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亦是引起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最常见原因。中医古籍中并无关于DKD独立病名记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于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因其具有长期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往往能够触发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最近的临床研究表明,UC患者在确诊前几年出现抑郁的情况更加普遍,并且抑郁会加重UC疾病的进程。其原因尚不清楚,但与肠道菌群关系密切。中药黄蜀葵花作为“疮家要药”,常用于痈、疽、疗疮所致溃疡的治疗,在我科临床实践过程中,黄蜀葵花是用于治疗溃
目的:1.基于“肝郁湿热”理论辨治绝经期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理论研究。2.评价濯淋颗粒治疗绝经期复发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3.从微生态角度,观察绝经期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菌群和肠道菌群特征,评价濯淋颗粒对绝经期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尿液菌群、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1.临床疗效研究:120例绝经期复发性尿路感染(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rUTI)患者随
目的:针对绝经后女性这一膝骨关节炎高发人群,寻找其与天癸理论的内在联系;基于天癸理论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优势,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丰富天癸理论的临床应用及科学内涵。方法:(1)通过Cochrance系统评价对中药汤剂内服对比西药口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研究,分别从不良反应、总有效率、WOMAC评分等方面进行论证。同时将筛选结果文献中的中药汤剂进行用药规律挖掘
目的:艾灸治疗肿瘤,是当代针灸临床的新课题。如何运用艾灸治疗肿瘤,以往实践多关注于肿瘤放化疗后的毒副作用,对于肿瘤瘤体影响鲜少关注。本研究将以乳腺癌为例,以临床观察艾灸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胃肠道等毒副作用为起点,通过设计实验研究艾灸对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瘤体生长抑制的影响,并从肿瘤微环境和免疫调节角度探讨艾灸抑制瘤体生长的免疫调节机制,旨在进一步探索“灸治肿瘤”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